在曲周可将北京小麦育种延续得更好

标题,《在曲周可将北京小麦育种延续得更好》的意思是说,虽然我已经将我的小麦育种试验地搬到河北省曲周,但面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小麦育种我还在继续的进行着、只是在曲周的进行,且可能在这里要比在北京搞得还好。

这么说,让人家一听咱就有点是在吹牛的嫌疑哈!

这不算是吹牛,它是我搬来曲周一年后,通过一些材料的表现和与之相关的气候特点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想法。同时,这方面的工作我也在做。比方说,在我2015~2016年度的产量比较圃中,就单独设立了一个叫“北部冬麦区集团品系比较区”的试验,试验中的材料多来源于在北京时组配和选育的中高代材料,它们有北部冬麦区的血缘和区域背景,又经过在曲周这里的选择鉴定后所升级材料,我看好这些材料。有北部冬麦区的血缘和区域背景、又在黄淮区域经过鉴定选择后,结果与原来在北京相比,这些做法可将更加的实际和有针对性,它将为我们接下来的“异地”选择育种提供更好的理由支持。

下边四点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在这些想法上的设计:

首先说,北京、天津和河北都实行“京津冀一体化”了,以后甭管在这三个地界儿的哪儿审定的小麦品种都可以在这一“一体化”区域内种植,这样我的想法就不算是异想天开的不靠谱儿,而是与大的背景环境相一致的。

其次,从历史上曲周这个地区或气候带走出去的小麦品种看,不是没有种植到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可能,就近些年就有济麦22、良星99等种植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且表现还可以,甚至有在某些方面还优于了北京地区自己当地品种的表现呢。现在看,问题的主要还是越冬性,只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剩余的就都是优势。当我们材料背景来源得到肯定时,再结合着我们对一些相关性状的选择,这个最突出的问题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第三,含有北部冬麦区(抗寒)血缘和区域背景材料在这里选择有特殊优势。此处属于黑龙港流域的季风气候,有寒冷和干旱的双重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北京及周边的小麦生态特点,所以我管它叫做“异地同候”。但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已经向南延伸了400多公里,春季的光温不协调会比北京及周边地区更加明显,所以同样的材料,种植到这里开花习性和孕性表现都会有比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差的可能,这种“可能”则正是对小麦适应性表现选择的关键。

第四,相对的来说,这里的气候条件对同样背景的材料有促成植株高度增加的可能,也就是说同样背景的材料只要在在这里没有倒伏的风险,种植到了北京及周边后,就会是一个非常棒的抗倒伏类型。良星99和济麦22等就是这样表现的——它们在北京人搞的“极值(很大)播种量”时,表现了很好的抗倒伏和群体的自调能力。

我刚刚有这个来曲周的想法时也是先拿一些材料过来种种看看,是后来一步步的升级才来了个“破釜沉舟”式的“举家南迁”的。这期间,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完全放弃北京的育种,甚至到了昨天我们的老连还说“建议仍少量保留北京的试验田。”呢,他们是对我的关心以及有关心背后的不放心,这是正常人的心里。说句实话,我是当事者,我能就没有担心,说是没有那是蒙人,没有才怪呢!但留一点,一步步的来又会咋样呢?

我们是搞小麦育种的,目的就是出品种、就是让自己育成的品种能够派上用途。而这里,是小麦主产区,是当战场,是可以“打大仗”的地方,来这里、“破釜沉舟”的来应该算是对的。今年,我的“北部冬麦区集团品系比较区”的试验,一共有40几个品系,这已经是我在北京若干年前参加产量比较试验材料的全部了,当我们把优势和劣势都放到了一起、和对发挥优势有一定的偏重时,选择到更好的北部冬麦区品种的可能和希望也就更大了。小麦育种玩的就是一个信心、就是一个气势,其它都不是很重要。一个循环已经顺利且有不少收获的过去了,下一个囊括了更多的希望与神秘未知循的环已经开始,这其中,包括有“捎带”成分的北部冬麦区小麦育种的诸多优势也将得到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