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大规模机收
丰收的喜悦
捕捞开江鱼
水稻机插秧
机械喷药
休闲农业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土地抵押加速流转进程
吉林省是全国率先实施“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到33个县(市、区),仅农行就设押土地经营权24万多亩,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85笔,金额3.39亿元,极大缓解了广大农民和规模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
2015年,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68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7%,同比增长3%。各类规模经营主体6.3万户,经营面积1222万亩。从统计数据看,2011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46.5万亩,2012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85万亩,2013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06万亩,2014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520万亩,2015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683万亩,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
吉林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即经营土地主体由原来的农户为主逐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多元化发展,形成各类规模经营主体6.3万户,经营面积达到1222.4万亩。
粮食“十六连丰”结构在调整
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是吉林省农业生产的金色招牌。“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在国家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2011年-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先后跨越了600亿斤、700亿斤两个大台阶,2015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再次突破700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六连丰”。2014年,全省农民收入达到1078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位列全国第11位,同比增长10.2%,增速超过全省GDP3.7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农民收入将达到11500元以上,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中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992元、年均增长12%的既定目标。
在全省全面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扩大示范规模。全力推进四平市1个市、农安等4个县(市)和九台龙嘉等20个乡(镇)整建制高产创建。梨树等4个县(市)列为农业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2015年全省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625个,示范面积649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359个和378万亩。
吉林省十分重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今年以来,按照国家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部署和要求,吉林省积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探索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民和企业发展杂粮杂豆、马铃薯,优化粮食作物结构。
严格监管保障餐桌上的安全
吉林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大省。保障亿万人民的餐桌食品安全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方面,吉林省农委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制定了《2015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监管,维护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5年,全省上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狠抓责任落实,健全完善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省农委分别与各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农业局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推动市(州)、县(市、区)、乡镇层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按照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名录,县级农业部门与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承诺书),督促其增强责任意识,确保生产安全。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对监管中发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分类、分组管理,及时约谈和通报。
2015年,吉林省农委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的要求,与省牧业管理局、省水利厅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经过申报、现场考核、民意测评等环节,吉林省敦化市、榆树市、公主岭市被列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新型主体发展迅猛市场建设规范有序
近年来,吉林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数量逐年增加,运营日渐规范,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71797户,经营耕地面积1234.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1.7%。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发展到52065家,位居全国第七位,发展成员66.11万户,成员出资总额1004.7亿元。从经营范围看,种植业28318个,畜牧业11953个,服务业7729个;从服务内容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27929个,生产服务14559个。到现在为止,全省合作社辅导员达到近万人,实现每村都有一名辅导员的目标。
2015年,吉林省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170家,交易额600多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69家,交易额540亿元;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25家,年成交额310多亿元,占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的37.3%。城乡农贸市场800家左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00多户。
农业农村改革成果殷实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成绩斐然,成果殷实,全省上下都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2015年,吉林省粮食生产实现
“十六连丰”,总产量将继续保持700亿斤以上的历史好水平。到2015年底,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3亿只,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80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5%以上。今年全省新建规模化养殖场10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强化。全省加快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完成37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4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2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节水增粮行动220万亩建设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75万亩。投资3亿元,探索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提升有机质、农田防护林、污染防治等8种保护治理模式。2015年,人工增雨近55亿立方米。测土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由上年的2个县扩大到13个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与10个试点县数据共享,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等产业物联网建设加快推进。
农业保险投保167万户,参保面积300万公顷,保费总额7.2亿元。提高农业保险省级财政补贴标准,种植业补贴达到2.5亿元,是吉林省开展农业保险9年来最多的。“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投入专项资金9.4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100亿元以上,全省农村公路里程接近80000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
农业信息化传经送宝
“12316”新农村热线是吉林省在全国率先为本省农民设立的一条专线,当时全国农民都羡慕吉林省农民。打“12316”新农村热线农民不花钱还可以随时随地和农业专家通话咨询,咨询范围从粮食价格走势,生猪家禽价格,出栏时机,到粮食品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可谓包罗万象。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以“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逐步建设成了包括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中心等。以“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了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涉农网站、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于一体、全网接入、省域全覆盖的三农信息服务平台。
从2013年开始,吉林省谋划了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以推进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农业和物联网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建成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玉米、水稻和设施蔬菜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已建成玉米、水稻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0个,可通过PC机、平台大屏幕、手机等实现对上述产业的农情监控、生产信息管理、产品溯源等,并对示范点15项数据指标进行自动化采集、分析应用和预警处理。全省还在在16个县市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已建成能够开展电商服务的农村信息服务站2800个,其中达到“六有”标准的信息服务站870个。
2014年,吉林省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10个试点省之一,在双阳、伊通两个县(区),重点围绕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12316标准化改造等方面,大力推进农业公益服务、电子商务、便民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进村入户试点。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齐头并进
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吉林省重要的经济支撑,也是吉林省“三农”发展的名片。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其作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预计2015年末,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发展到4950个,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突破500户,企业总资产2200亿元,固定资产850亿元。2015年,吉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种植业基地4000万亩,畜禽养殖量达3.5亿头(只),带动210万种养殖农户参与一体化经营,带户增收70亿元;龙头企业直接安排5.6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今年到三季度末,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5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6.1%,预计四季度末可达到4800亿左右。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与汽车、石化“三足鼎立”,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之一。
“吉林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殷切希望,更是吉林人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5年,吉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698万亩,粮食作物继续保持7800万亩的历史最好水平,达到7821万亩,其中水稻达到1182万亩,玉米达到5900万亩。今年由于吉林省春耕时节抢前抓早,粮食在最佳时节播种,并一次拿全苗,全年各种灾害的成灾面积和受灾面积都小于去年,秋季全省霜期又比往年延后一周,粮食产量好于去年和常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00亿斤以上。201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从上一年的568.5亿斤,一步跃升为634.2亿斤,之后一路攀升超过700亿斤大关。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2011年的6817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7501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763万亩。2011~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分别达到634.2、668.6、710.2和706.6亿斤,先后跨越了600亿斤、700亿斤两个大台阶,在高起点上又连续取得了新突破,2014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晋升为全国第四,粮食商品率(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1年至2014年全省粮食亩产分别达到930.2斤、966.8斤、988.49斤、941.96斤,4年平均亩产达到956.86斤,比“十一五”期间亩产增加142斤,提高17.4%,全省粮食平均单产水平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吉林省粮食连年增产,既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金灿灿的数字犹如一座座金山,铺满了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蓝图。
筑牢发展基础成就农业增效梦
肥沃的黑土地是粮食增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黑土地流失、黑土地板结严重成为吉林省粮食增产的阻碍因素。201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把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由点扩面、先易后难,整合项目、综合治理”的路子,先行启动了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总投资30888万元。综合保护治理试点片,安排在榆树、农安、德惠3个县市,重点实施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等7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更新改造防护林1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万亩,推广有机质提升面积2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试点片,安排在伊通等6个县市,重点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侵蚀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平方公里。
2015年,吉林省又投资83028万元进行黑土地治理,比上年增加47589万元,其中综合治理试点区投资79028万元,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区投资4000万元。在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试点范围扩大。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范围由上年的9个县(市、区)增加到15个,其中综合治理试点区在上年的长春地区逐步向东部和西部地区延伸。试点内容和规模增加。在继续开展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农防林更新改造、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控肥控药控水试点、增施商品有机肥、作物秸秆碳化还田试点3个项目。在试点区域内的9个县(市、区)建设高产稳产田27.93万亩,比上年增加12.1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比上年增加10.1万亩;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13850亩,比上年增加3350亩;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试点面积达37.5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秸秆腐熟剂还田综合技术推广92.5万亩,比上年增加65.5万亩。
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农业用水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程项目按计划开展项目审批、工程招投标,农业用水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程项目已基本结束。农防林更新改造项目已全面完成。保护性耕作、控水控肥控药、秸秆碳化还田等农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按技术要求完成生产环节,正在开展测产验收工作。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今年争取了国家投资3000万元用于黑土地保护技术推广与研究,建设农安县、公主岭市、榆树市及宁江区4个试点县(市、区),每个县试点面积10万亩。该项目技术计划实施3年,从今年秋季开始实施,重点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养分调控、粮豆轮作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6项内容。项目完成后,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起草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推进黑土地保护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2015年吉林省人大将黑土地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研究制定《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并将于2016年颁布实施,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启动全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由省农委牵头协调,有关厅局配合,启动开展全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已形成初稿。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工作总体上按3个区域进行布局建设,即东部坡耕地区域水土保持为主,中部平原区域以有机培肥为主,西部干旱瘠薄区域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东部坡耕地区域以坡耕地治理为中心,重点实施坡耕地改造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壤养分平衡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坡改梯,建设坡面和沟道拦蓄工程,推广改垄耕作,种植地埂植物带,发展水源涵养林,修复生态,增施有机肥,建设基本农田。中部平原区域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土壤耕层建设工程、土壤养分平衡工程、有机质提升工程。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加黑土地耕地数量;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增施有机肥,加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深松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西部干旱瘠薄区域重点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养分平衡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改良土壤,进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田间水源工程,推广膜下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十二五”期间,全省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达到2000万亩。建设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2905个,年均581个,总面积2982万亩,年均596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近60亿斤。
农机化和集成技术推广
圆了农民的致富梦
笔者在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看到,他们的耕种方法与常规的不一样。有的地块是种两垅空一垅,有的地块又是宽行和窄行搭配。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告诉笔者:“这种技术是宽窄行技术中的两比空栽培模式。使用这种栽培模式的好处是抗倒伏、抗旱,通风好,阳光足,增产增收特别明显,每个玉米棒能产650粒到700粒玉米,重量大约在6两左右。今年秋季,经过专家的两次实际测产,我们合作社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23000斤~24000斤,常规种植模式经过测产产量达到16000斤~17000斤。经过对比,宽窄行种植模式比常规种植模式增产每公顷在5000斤以上。今年合作社有460公顷玉米地,能增产230多万斤粮食,合作社农民增收在230万元以上。”
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只是吉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目前,吉林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今年,吉林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1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目前吉林省已下拨14.5亿元,补贴各类机具5.3万台(件),受益农户4.6万户。重点培育55个新型农机合作组织试点,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26个县落实230万亩,安排补贴资金7000万元。启动农机金融租赁和农机具抵押贷款购机试点,签订农机金融租赁合同金额3150万元。
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下,今年吉林省新增耕整地机械482台、种植施肥机械12045台、田间管理机械85台、收获机械14453台、拖拉机28692万台,全省拖拉机保有量已经达到117万台。
2015年开始,吉林省在全省30个产粮大县实施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农业装备建设,今年扶持建设50个,扶持建设资金采取中央财政补贴、省级财政补助、地方投入、信贷支持、融资租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筹及社会资本投入等多元化形式。
从今年开始,吉林省在全省启动实施以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工作,开启了全省深化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全省共完成补贴作业面积124.28万亩(其中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面积107.78万亩,省级粮食发展专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16.5万亩),共使用补贴资金3655.92万元(其中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3160.86万元、省级粮食发展专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495.06万元)。
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全省现有农业类科研机构23所,建立中试及产业化基地、育种基地35个,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服务平台38个。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12个、农机化推广机构619个、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906个。
全省共有29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政府科技进步奖,33个项目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优良品种资源2万余份(个),育成并通过审定(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682个,自主创新主要粮、油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吉林省玉米综合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玉米大垄双行和宽窄行休闲较常规技术增产10%以上、地膜覆盖较常规技术增产30%以上、膜下滴灌较常规技术增产80%以上。超级稻综合配套技术、免耕轻耙(轻型)栽培、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等增产10%以上。玉米螟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作物重大技术补贴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共建设玉米、水稻、大豆、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马铃薯、人参、淡水鱼、牛、猪、羊、家禽等14个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每年投入资金1400万元。在创新团队共同努力下,选育新品种100多个;引进品种资源材料8000余份;获得各级成果奖56余项,国家专利2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60余项,处理农业突发事件50余件。
环境友好新农村建设如诗如画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这是吉林省建设环境友好美丽新农村的一大亮点。
2015年,吉林省政府继续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亿元,重点支持421个重点村5大类605个项目,其中农村道路项目164个,路边排水沟项目180个,休闲文化广场项目91个,村部项目39个,围墙大门改造项目131个。截止到目前,421个重点村新修道路324公里,新修路边沟224公里,改造和新建砖瓦房1675户,硬化庭院3905户;改建围墙729公里,新建铁大门3125个;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602个,改圈舍1712个;新建垃圾处理厂60个;新增村部面积17.6万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66个,农民夜校33个,健身广场312个,安装路灯1210盏;栽树231万棵,栽花1286万株。同时,全省各地集中力量,继续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打造精品样板,建成标兵村800个左右、先进村500个左右,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小区120个。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是今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和主要亮点。一是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经过美丽乡村申报、创建、验收和专家评审等程序,全省评出108个村为2015年全省美丽乡村。二是全省推进磐石市、通化县等12个县(市)整县美化工程,重点在农户房前屋后和农村公路两侧集中栽花。建花卉育苗大棚233个,美化自然屯4282个,美化农村公路4772公里,集安市建设了万亩油菜花花海,通化市东昌区、东辽县都建设了5000亩左右花海,收到了美化环境、带动乡村旅游的多重效果。三是集中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和30万户农村干净人家。今年总体完成了70%。四是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活动。全省共确定100名影响力大的文化专家,对100个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美丽乡村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是弘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关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预计到年底,全省农村可配保洁人员3.5万名,建立垃圾处理场和垃圾临时堆放点1万个,垃圾临时收集池3万个,垃圾箱9万个,垃圾转运车1.2万台,投入保洁经费2亿元。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整屯、整村、整乡、整县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先进典型,通化市农村环境整治实现了全覆盖,东丰县实现农村环境全面整治,公主岭市集中整治102国道沿线,磐石市建立起700多公里农村道路美化长廊等。同时,在全省广泛征集了村规民约,精选160个,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已有7152个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如此进行,离不开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今年四平市本级由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双辽市由6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公主岭市由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长春市朝阳区新设立资金1500万元,敦化市由10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今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增加1亿元以上。
在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十分注重人才培训和宣传力度。2015年省农委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民政厅等举办新一轮村级干部培训工作,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街道乡镇三资代理负责人、新型职业农民等2000名。组织各地深入开展100个美丽乡村和先进人物的深入报道,利用新华社、农民日报、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吉林电台、省政府网站新农村专题、省农委政务微博等媒体进行专项宣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营造全社会合力共建的舆论氛围,增强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聚焦力、吸引力和关注度。
链接
园艺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园艺特产业是吉林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吉林省采取工程化推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出台了扶持棚膜蔬菜、人参、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发展了一批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的样板企业。目前,吉林省加快发展现代园艺特产业的政策环境、技术装备条件和市场机遇都日趋成熟。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园艺特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4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其中,人参产值实现45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3.4倍。
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吉林省将统筹规划全省各地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加快构建东、中、西三大特色鲜明的发展区域,提高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吉林省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北方特产大省和生态农业大省。据了解,2016年吉林省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力争实现1600亿元,比今年增加200亿元。到2020年全省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实现2500亿元,把人参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本版文图:叶雪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