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连丰”后 粮食战略如何优化

2015年粮食产量日前公布,我国粮食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喜获“十二连丰”。然而,另一个关于粮食的新闻也牵动着很多人的心:由于库存大幅增加、价格下降,我国安徽、东北等地出现农民“卖粮难”。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粮食市场面临哪些困境?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保护?诸多问题拷问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市场平衡。

库存高企、销售不畅:粮食是不是多了

收获季节,吉林省公主岭市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却一脸愁容,面对着合作社临时收储库中的粮食,他感到茫然无措。

“往年这个时候,粮食都已经开始往国库里卖了,今年却卖不动。”薛耀辉说,每吨粮从合作社拉到附近的粮库成本在25元左右,由于今年粮食收购价降低,卖了都赚不到本钱。眼看着合作社600多亩地和外包的近6000亩地产的粮食没有着落,薛耀辉心里焦急万分。

和薛耀辉面临同样困境的农户不在少数,近期,“卖粮难”问题在我国多地显现,粮食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储粮河南潢川直属库副主任张明介绍,潢川直属库及辖区委托库点共计储存粮油264万吨,虽然地处稻区没有参与夏粮托市收购,但经过盘点后空仓仅有40多万吨,“从10月1日启动秋粮托市收购以来,目前已经收购10多万吨稻谷,根据往年的托市收购量,预计仓容缺口50万吨。”

一方面,国内粮食出现销售不畅,另一方面粮食进口量也出现高企。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三高’现象:粮食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国家保护价格收购政策面临较大压力,相对于国际市场的较低粮价,处于被动局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天花板”与“紧箍咒”:粮食支持政策如何可持续

当前,“卖粮难”问题再次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也到了转型的重要关口。

专家介绍,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其后又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然而随着国内种粮成本快速上涨,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粮价逐步偏离市场,国内外价格出现倒挂,一系列问题浮现。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首先面临两个‘天花板’的制约,一是价格‘天花板’,二是补贴‘天花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说,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遇到“天花板”。补贴“天花板”则是指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继续提高补贴将会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属于“黄箱”政策范畴。按照WTO的规定,“黄箱”政策的微量补贴额不能超过该粮食品种产值的8.5%。对照这一标准,我国一些粮食品种继续提高补贴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因此,改革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政策是反映市场供求、实现合理粮食价格的根本举措,也是促进粮食市场走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

在“天花板”受限的同时,粮食生产的环境和资源两道“紧箍咒”的约束越来越紧。“粮食政策不仅要考虑当下的产量,还要考虑5年后、10年后,以及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侧重于鼓励粮食产量的增加,对粮食品质、资源环境等关注不够,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考验。

防止“粮贱伤农”:怎样全面优化粮食战略

为防止“粮贱伤农”,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多措并举,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种粮收入,通过做好收购、消化库存、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等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与此同时,各地和各有关部门也已经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卖粮难”问题。

专家指出,“卖粮难”折射的不仅是库存问题,更是粮食产销机制不协调叠加的结果。长远来看,要借助市场之手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并对粮食总体战略进行全面优化。

“现行粮食支持政策正陷入困境,要对其进行升级,改革的取向,是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市场的扭曲影响,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程国强分析指出,我国粮食支持政策还须从“黄箱补贴”向“绿箱补贴”过渡,加大对农业科技、水利、环保、保险等方面的补贴。

专家指出,我国发展到现阶段,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要有全球视野、世界布局。”程国强指出,其中包括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境外农业投资战略、新型农业国际合作战略等,同时要尽早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使我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的定价上赢得更多话语权。(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