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应加强进出口粮油饲作物生产

2015年11月2日,农业部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

这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缓解玉米生产过剩及时且必要,但在如何减少我国油料、饲料、化工原料进口增多及优化作物布局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笔者认为,加强大豆、油菜、高粱、大麦、木薯这些需要大量进口,但同时又适合我国北方、西北和西南中低产田地区种植作物的恢复性和扩大生产,既有利于保障我国主粮安全,又有利于保障我国食用油、饲料、化工用粮等副粮安全,同时有助于加快这些中低产田地区脱贫致富,还有利于减少地膜等农田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粮油饲供需矛盾突出

国家统计局12月8日发布消息,2015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62143.5万吨,同比增长2.4%。虽然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但我国粮食仍有缺口。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1月25日在《人民日报》指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大约为14000亿斤,还有2000亿斤左右的缺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领条件和分配原则》规定,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累计是2215.6万吨,这些配额基本可以满足我国对优质小麦配粉、大米和部分饲料玉米的需求。除去这2200多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我国2015年还有一亿多吨的粮油进口。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12月5日指出,2015年我国谷物加大豆加薯类进口量三项预计达到1.25亿吨,再创历史纪录,比2014年增长逾20%。

我国水稻和小麦两大主粮的保障没有问题,但食用油材料进口量占粮食进口的70%,玉米、高粱和大麦主要是饲料用粮和酿酒业用粮,进口量占粮食进口的20%,是第二大进口粮食,木薯淀粉等化工用粮进口占粮食进口的10%。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主粮的供给充足,但食用油和饲料及能源化工用副粮供给明显不足:大量进口大豆(油菜)主要是满足国内对食用油和饲料豆粕(蛋白质)的巨大消耗,进口玉米(酒糟粕)、高粱和大麦也是作为南方养殖业替代国内高价玉米和小麦的饲料,少部分是酿酒用;还有木薯(干片)淀粉等也是化工(制乙醇、生物能源)等用途。

因此,当前我国中低产田地区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粮改油”,其次才是“粮改饲”。因为我国油料有近一亿吨的巨大短缺,其他小油料作物无法替代大豆和油菜;但我国有大量的陈粮转化和部分质量不好的粮食可以满足饲料和化工用粮。

西北地区是优质玉米生产区和制种区

《意见》指出,要在“镰刀弯”(也是我国中低产田面积最大)地区进行玉米“粮改饲”,认为其中大部分地区是农牧交错带和畜牧业优势区,有大量的青贮玉米等饲料的需求。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国广牧(草原)薄收的游(畜)牧业的确在这些“镰刀弯“地区,特别是在西部风沙干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有一定的冬季饲草短缺问题。但是,大量靠饲料生存的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包括酿造和化工(生物能源)产业却是在农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而不是在“镰刀弯”地区。

虽然西部地区因干旱缺水不是玉米的主产区,但是相对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玉米成熟后脱水慢,不能直接粒收,经常出现玉米大量堆放霉变、储运困难、品质不佳等问题,西部干旱地区因玉米脱水彻底,是难得的可直接机械化粒收玉米区,是优质玉米和高效制种区。

笔者认为,应该主要压缩“镰刀弯”地区中东北湿冷地区和西南喀斯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玉米种植,同时要压缩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膜玉米的大规模种植,减少地膜环境污染。抓住气候变暖的战略机遇期,稳定和恢复雨热同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玉米生产,通过加快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西部地区优质玉米和制种玉米的发展,应该是我国玉米种植优化的目标,以替代东北湿玉米区,恢复东北大豆主产区,成为我国食用油基地。

中低产田区是进出口粮油作物的主要种植区

从这些作物的生产来看,我国东北冷凉中低产田区原来就是大豆和高粱的主产区,西北西南中低产田地区有种植耐旱耐盐高粱和早熟大麦的习俗;北方高海拔地区可以种植春大豆和春油菜,低海拔地区可以种植夏大豆和冬油菜;广西、云南等西南省份中低产田地区有扩大木薯生产的潜力。这些抗逆耐瘠特色作物正好是我国中低产田地区的适生作物。

之前,由于对大豆、油菜、高粱、大麦、木薯等油料饲料和化工用粮作物生产的不够重视,加上国外到岸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造成了只能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需求的尴尬局面。

笔者建议,国家和中低产田区省份应出台多项优惠补贴政策,在稳定三大主粮作物生产的同时,减少在“镰刀弯”地区的地膜高产玉米和小麦等作物种植;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时机,推进我国油菜的西扩北移;恢复和扩大我国大宗进口的大豆、油菜、高粱、大麦、木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覆盖抗旱栽培;另外,要改粮饲用玉米为油饲用玉米生产,重视高油玉米育种和栽培及深加工,要逐渐探索用高油玉米替代大豆和油菜作为我国食用油和饲料的主要来源。

这样做,一是可以发挥高粱、大麦等抗逆作物高效利用中低产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二是减少灌溉、化肥、农药、地膜等投资,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满足我国食用油、饲料、酿造、能源化工等方面的用粮,减少我国对这些副粮的进口需求。

我国广袤的中低产田地区是小杂粮种植的适生区或优生区,我国是世界占首位的杂粮生产大国。近几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小杂粮出口非但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和压力,反而又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重视,国内外市场上小杂粮正呈现产销两旺的景象。在正常情况下,出口1吨杂粮的经济价值约相当于出口2.75吨大宗粮食。据统计,中国小杂粮年出口量80万~150万吨,占中国粮食出口量的10%左右,年创汇3亿~5亿美元,占中国粮食出口创汇总额的20%~30%。

因此,建议在我国中低产田区出台大宗油料和饲料化工用粮、小杂粮等作物种植的特殊补贴和优惠政策,使中低产田扬长避短,变不高产劣势为生产无污染优质绿色出口农产品的优势。鼓励我国食用油、饲料、化工用粮进口企业在中低产田地区进行订单生产,建立食用油和饲料及化工用粮生产基地和小杂粮出口基地,一方面满足进口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出口创汇帮助这些中低产田地区群众提前摆脱贫困。

根据粮饲油进出口需求

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

近30年来,为了保障我国水稻、小麦两大食用粮及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用粮安全,农业生产追求高水肥药投入,使我国东部粮食主产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地膜等污染也非常严重,陷入粮食丰产,粮库建设不足,价格回落,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同时,中低产作物被压缩种植生产,其相应的作物育种也得不到重视。结果造成我国主粮和高产作物大量过剩,而油饲料等副粮低产作物大量进口的矛盾。

因此,建议实行粮食生产省长责任制,一方面要抓主粮作物生产,首先保障我国主粮(水稻,小麦)和主饲(玉米)安全,其次要重视我国主油(大豆,油菜)安全,再次兼顾酿酒化工(乙醇、生物能源)用等副粮安全。不同地区的分工应该不同,东北平原(玉米、水稻)、黄淮海平原(玉米、小麦)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粮食高产主产区应主抓主粮和主饲(玉米)生产,而其他中低产田地区,应该主抓我国主要进出口粮油作物特别是大宗进口的主油和副粮作物的生产,以缓解我国粮食生产及供需不对应的矛盾;还要重视中低产田地区小杂粮出口生产和深加工增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们建议中国也要提稳中国人的油壶,中国的油壶要装中国的食用油,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手中有粮有油,心中不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