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豪宅”里的守望者-记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科研助理 王维轩

【个人简介】王维轩,男,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8月生于河北保定。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室工作,从事生物信息学和表型组学研究。现任助理研究员和中国农科院玉米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科研助理。

坐拥千万 安家“豪宅”

拥有一套“千万豪宅”可是件令人艳羡的事情,这样的好运王维轩就有。地处“繁华地带”的生物所廊坊基地,有一座占地一亩的现代化农业温室,温室内是总投资近2000万元的表型组学设备“全自动高通量植物3D成像系统”,这就是王维轩已经“安家”两年的“千万豪宅”。这是我国第一个全自动高通量的表型组学分析研究平台。传统的植物表型测量方法耗时长,精度低,难以获得大量精确可重复性的数据。而这套成像系统结合了温室自动化、高通量成像、成像分析和大规模计算能力,可对大量植株进行3D高通量成像,从而可对植株表型 (如植物的结构、宽度、密度、对称性、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角度、叶颜色、叶病斑、种子颜色等)和生理性状 (如植物的水分分布状态、胁迫生理学根系和土柱中水分分布情况等)进行监控。由于所有植物都通过条形码或射频标记,可对其整个生活史不同阶段所有表型数据定期测量,因此在遗传育种、突变株筛选、表型和生理性状筛选工作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这里就是我的家”,从2013年春天设备安装之日起,王维轩就在这里扎下了根。

砥砺心血 持家有成

这套设备是全国第一套表型组学研究系统,放眼全世界也仅有十几家用户。使用者寥寥意味着高精尖的技术水平,也意味着需要高精尖水平的使用者。整套设备由成像模块、大型服务器、成像软件、传送带模块和自动灌溉称重模块等组成,涉及到机械、电气、电子、图形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个学科领域,规模巨大,结构复杂。面对全新的工作,王维轩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更有掌握世界顶尖技术的崇敬和成就感,从而萌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基地的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其他全部时间王维轩都倾注在了这套系统上。白天忙实验,学习系统的操作,晚上克服时差与远在德国的技术专家隔空交流。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是免不了的。这时候不仅要求能够操纵机器设备及软件,更需要深入了解技术指标从而解决故障。因此,除了掌握英文版系统操作手册,还要查询英文版系统设备说明书,甚至还要读懂一些德文版的专业说明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经熟练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并能对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快速排查并修理。

玉米的培育对王维轩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整天面对的是计算机编程,没有接触过田间试验。从工作职责上来说,他本可以不必参与育苗而交给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但是王维轩认为,身处农业科研院所,不了解作物生长习性,不了解发育规律是不合格的。他从头学起,认真向有经验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请教,从混土、装盆、播种、培养、除杂、施肥、打药以及最后的丢弃处理,他都亲身实践,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仅就混土和装盆来说,每盆装土10多千克,456盆就需要将5吨土搬到传送带上。“就当是锻炼身体,还省了去健身房的钱。”他笑称。现在他不仅熟悉了玉米的生长周期,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需要防治的病虫害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就连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的发育特点也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不仅设备的操作要努力学习,对温室的控制也马虎不得。每天早晨到达温室的第一个小时不是做实验,而是做值日。廊坊基地地处北方平原,风大沙多,加之温室规模宏大,又是水泥地面,很容易产生灰尘。然而精密仪器对环境要求高,灰尘沾染在设备上会造成磨损,并且影响成像效果。因此每天都需要用吸尘器把占地一亩的地面仔细清洁一遍,才可以放心使用仪器。夏天的温室如果不进行温度调节,很快就会升到40摄氏度以上,因此需要密切关注温室气温。盛夏正是用电高峰,隔几天就会因过载造成停电,这个时侯就需要紧急处理,开窗、开门、向地面洒水降温,一样也不能少。冬日的基地,寒冷,寂静。绝大部分课题组的大田实验都转移到海南进行,整个基地人员稀少,食堂也因此关闭。王维轩隔几天去万庄镇上采购一批食品原材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受条件所限,吃的最多的还是面条和各种水煮菜。宿舍没有暖气,只依靠电油汀,经常半夜冻醒。但为了保证温室的小气候环境,顺利收集实验数据,他默默坚持着。“也有过孤单寂寞,彷徨无助,尤其是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人聊聊天唠唠嗑。”但是有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那就是能尽快熟练掌握这套设备,将其运用于科研实验中。

勇于奉献 执著探索

人道是父爱如山,王维轩却觉得亏欠女儿很多。2013年3月底女儿出生,他4月中旬就开始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一直忙到7月底,妻女被他送回了老家由父母照顾。在2014年由于实验的需要,长期驻扎在基地,回家的日子更是屈指可数。“女儿最先学会的是叫爸爸,在电话中叫的清清楚楚,但每次刚回家看见我时却叫不出来,甚至有些躲闪。刚刚熟悉一点,却又要走了。看着女儿纯真的眼神,内心感到深深的亏欠,只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理解。”

人生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对此的体会更为深刻。守望豪宅的这一段时光,王维轩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孤独和寂寞,但他不抱怨不诉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却见证了自己事业的成长。科研的道路,漫长崎岖。唯有对于科学探索的热爱和执着,才能让人时时汲取勇气,踟蹰前行。乐居“千万豪宅”,王维轩正在他的努力中不懈奋斗,探索科学奥秘,实现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