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种出好大米

本报记者钟欣

人们一般很难将连绵沙丘与水稻联系在一起。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号称“金沙王国”,然而,今年秋天不少沙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竟是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

希勃图村有沙地面积1.9万亩,这里正采用“企业+农户”的形式带动沙漠水稻发展。11月21日,新中农沙地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绍华站在村里的育秧室前,畅谈新中农的“沙米中国梦”:“我们计划在五年内逐步实施衬膜水稻项目,在这里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以‘纯净沙地种出纯净好大米’为卖点的新中农沙米,现在的网上售价已是每斤15.8元。”

“今年,我们沙地水稻已经全部按照高于市场价30%的订单销完了。”一提起水稻,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望的田野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韩斯琴格日乐就笑逐颜开。他告诉记者,社员们平整沙丘后,挖出80厘米左右深的坑,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以防止水、肥渗漏,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再在田旁打井。“我们整地这一项,根据沙丘的高低,政府有每亩2200元到3600元的补贴。据说,一次衬膜大概能用10年,最后能自动降解。”

去年,白音他拉苏木政府从黑龙江省五常市水稻研究所引进了“稻花香2号”新品种,开始产量只有500多斤,老韩很不满意。今年初,他从北京的亲戚那里听说中国农科院的龙厚茹教授有一种专利肥料,就专程进京找到了神州汉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厚茹。今年合作社只使用了禾神元多效微生物菌肥,尽管插秧时间比周边地块晚了20天,但秋后测产亩产还是达到了1079斤。

“看来新品种、好肥料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已经在申请合作社自己的生态大米品牌,也在考虑明年扩大沙地水稻的种植面积。”韩斯琴格日乐介绍说。

来自北京的仁创科技集团也在白音他拉工业园区内平整沙丘,建起了千亩水稻示范田。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采用沙漠沙子为原料研究透气防渗砂技术,有效解决了沙漠种植浅层地表保水难的世界性难题。这种透气防渗砂比传统衬膜技术节水性更好、使用周期更长。

“开发一亩衬膜稻田就等于增加一亩优质耕地,同时彻底治住一片沙。今年全旗开发的7000亩沙地水稻,已经让农牧民看到了从过去单纯‘防沙治沙’到如今‘治沙致富’的发展方式转变。”奈曼旗旗长布仁说。

点评

沙地里种出亩产千斤水稻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的作用,在沙漠改造中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沙产业理论”。奈曼旗可谓这一产业理论的“热身者”。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奈曼旗的沙漠水稻探索,不仅证明了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凸显了特殊条件下发展生态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增收效果。

技术进步未来可期。如果始终保持科学技术的创新接续能力,我们的“藏粮于地”就不一定仅限于耕地,也许还可以藏粮于沙地。让我们换一种思维看沙漠,尊重自然规律,并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善待沙漠,那么在沙区做到生态和生计兼顾、治沙和致富双赢、绿起来和富起来结合就不是遥远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