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应该从生产环节切入..
本报讯(记者 焦培培)12月18日,一场题为“互联网+农业”的碰撞与变革——电商平台重构农业产业链助推三产融合的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与会代表强调,“十三五”规划建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当下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低,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持续的背景下,“互联网+”战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是重要切入点。
会议提出,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而是要延伸到整个农业产业链,助推产业融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在会上指出,作为农产品的上游产业,农业生产资料已经加入到“互联网+”战略中。他认为,中国农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竞争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搭建一个透明、快捷、标准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孟洛明认为,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农业生产”比“互联网+流通消费”更重要,也是农业创新的重大机遇,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培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精准农业技术服务等。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提出,“互联网+”战略在农业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上。首先要通过电子商务形成的大数据来指导农业生产,带动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其次要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物联网建设是农业信息化重中之重。第三是加强信息服务,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禾中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赵银虎常年活跃在农产品育种和品种推广一线,他认为重点是让信息技术与田间地头应用实现快速有效对接。他建议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将大型企业和专业化团队等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成立农业产业类的商业大集团,将各自的信息、资源、区域、渠道等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才有可能在国际上逐步树立品牌,在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座谈会还就电商平台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互联网+”助推农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农产品打造品牌形象等议题进行探讨。会议由人民政协报社主办。
(责任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