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种子为何让印度农民集体自杀

【编者按】自1995年以来,印度自杀的农民已超过30万,平均每天都有41个印度农民自杀。纪录片《苦涩的种子》,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印度棉农的悲伤故事。2002年,印度农民听信了孟山都对神奇种子的虚假宣传,开始种植Bt转基因棉种。十几年来,不断有农民因为每年缴纳的种子权益金和不断上涨的化肥农药投入,向银行、高利贷借款,最后因为收不抵支,走上破产之路。他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甚至被迫选择自杀结束无望的人生。而当他们觉醒,希望重新依靠传统棉种时,却发现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了。

《苦涩的种子》警示世人,转基因并不是农业的未来,也不是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希望。相反,转基因是跨国农业公司盈利的工具,每一分钱都建立在农民的无助、绝望甚至生命之上。

1

正文

印度维达巴(Vidarbha)地区,主要以棉花作为经济作物,一千年以来,农民使用自己的作物产出新种子,牛粪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土地获得的产量不高,但农地生生不息。1970年代引进杂交种种子(hybrid seeds)后,棉花的产能显著增加。然而杂交种棉花没办法产出相同优良性状的种子,种子公司并禁止农民保存种子,农民必须不断购买昂贵的新种子,并搭配更多化学肥料。无法负担高额农地支出的农民逐渐增加,1997年开始有农民自杀,2002年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引进基因改造Bt种子后,农民自杀率更持续攀升。

既然如此,只要农民用回原本的种子,问题就该解决了吧?美国导演米查?普雷德(Micha X. Peled)拍摄纪录片“苦涩的种子”,以一个立志当记者的女孩及一位农民为主角,纪录基改种子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发现问题似乎没有那麽简单。

2

“你家有土地吗?你该改用我们的种子。”影片开头孟山都业务员开车驶入特兰塔克里(TelungTakli)村庄,向农民介绍公司新推出的基因改造Bt种子。他们宣称只要用Bt种子,就会长出大花苞,也不会有虫害。这样完美的种子实在太神奇了,经过一番考虑,农民拉姆(Ram Krishna Kopulwar)决定改种Bt种子,因为财产负债,他借不到银行贷款,于是以自家土地做为抵押品,向高利钱庄借贷购买种子、化学肥料的费用。但日子过去,??管依照业务员的指示,时常在农地上施用化肥、喷洒杀虫剂,原先期待的好收成却没有出现。

另一方面,立志当记者的女孩曼殊(ManjushaAmbarwar)依照拿到的孟山都传单,实际打电话给业务员宣称「因Bt种子而致富」的农民,结果唯一接电话的人听起来根本不是农民。曼殊为了追寻真相开启访谈计画,她发现从前农民不用花钱买种子、化学肥料,种植棉花成本低廉;但现在农民听信广告,为了新种子赌上一切,收成却往往不抵成本,庞大的债务因此逼的农民走投无路,而当农民回头想要用原本的种子时,却发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了。


“苦涩的种子”影片镜头虽只环绕在拉姆和曼殊的村庄,同样的故事却在印度大部分的村落发生:种子公司开发新产品,并用宣传广告吸引小农购买,随著业务员经过一个个村庄,几乎所有农民都因为传言改用新种子,接著种子公司更运用政经力量垄断整个市场。到目前,近百分之九十的印度农民每年须缴交高额权利金给种子公司,撑不过去的农民开始借贷,甚至贩卖赖以为生的土地,最后只得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3

悲伤故事持续上演,正反方专家也开启热烈的辩论战,反方学者试图探究缘由,提出种子公司的作法不合乎正义,BT棉花宣称拥有的抗虫性,其实只能对抗主要害虫棉铃虫,一旦农地出现其他害虫,农人们便无计可施;更透过研究指出,自从BT棉花引进,杀虫剂的使用比例逐年增加。

而种子公司依旧站稳立场,表示“总会有那麽几年,突然出现一大堆某种害虫,跟BT种子一点关系也没有”,并持续推出抗其他种虫害的“新一代产品”。直至片尾,导演也打上“本片中的?杂问题极具争议性,不是一部电影能完全传达”,为无人确知的真相,留下更多讨论空间。

4

尽管基改作物课题至今仍持续辩证,致力保障小农生存的九种基金会(Navdanya Foundation)主持人席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从她口中所说的话或可帮助理出头绪,“农业工业化的设计,不论是种子、化学药品、机械,都是成本大于产出的农业,之所以在美国行的通,是因为大型农场可以拿到补贴。”无论新科技是好或坏,对于无力寻求协助的小农来说,只能听取片面言论,用所有一切换取无法成真的梦,最后收成的只有苦涩的味道。

注释

注:九种基金会(Navdanya Foundation)致力于“种子主权独立运动”,透过成立社区种子银行、抵制跨国公司合法化种子专利权,为保存当地自然生物多样性而努力。

注:“反孟山都游行”于今年5月24日在全球400多个城市同步举行,基改议题在各国都持续受关注。在台湾,年初修订之《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将于2016年实施,含大于3%基因改造原料的食品未来都须予以标记,但在欧盟,只要超过0.9%就必须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