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亩产突破1000kg“时”的产量三要素构想
根据有关资料,为了养活人类,2050年的产量水平需要比目前提高60%,以目前黄淮小麦亩产为600公斤计,增产60%则为亩产960公斤。也就是说,到2050年我们的小麦产量水平需要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才行。
虽然目前产量潜力改良处于平台期,每年获得的产量改良进展不到1%,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将来进行设想。也必须有所考虑,我们玩育种至少还得玩上个二三十年呢。大胆设想,小心论证,没什么害处。低头干活,也抬头看看路。唉,也就是我这等无聊闲人喜欢胡乱侃这大山,还找些个理由,那个谁谁正忙正忙正事呢,还有那个谁谁正点票子呢。
以下是亩产1000kg时可能的产量三要素:
小麦亩产1000kg的产量三要素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表中,对亩穗数设置了4个水平,分别为35万、40万、45万、50万,与目前推广品种的亩穗数相比不离谱。穗粒数设置了35个和40个两个水平,与现行品种相比也不离谱,毕竟穗粒数的改良难度大,因此只设置2个水平。千粒重是根据1000公斤的理论产量推算出来的,其最低水平50g与现行品种相比不算过分,我个人认为千粒重55g也不算过分。实际上,现在手头的小麦各世代材料,千粒重低于45g的,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基本上是在淘汰之列的。
表中,对传统的品种类型划分进行了更改,增加了耐密型的类型。对于小麦这样的分蘖植物来说,增加耐密型很可能会有争议,也许有人认为小麦耐密是个伪命题。考虑到产量的增加无非是增加生物产量和提高收获系数,耐密既可以增加生物产量(增加绿色覆盖、拦截),也可以提高收获系数或者保持较高的收获系数,耐密就不再是个伪命题。
由上表可以看出,与目前的产量三要素相比,耐密、耐密大粒及多穗大粒型的产量结构与目前生产品种的产量结构最接近,产量三要素数值差异最小,因而改良起来实现的难度最小,实现的可能性最大。而大穗型实现的可能性小,其中,大穗型在不改变亩穗数、穗粒数的情况下,其千粒重需要达到82g(变态啊),才能亩产1000kg。
根据上述表格,今后小麦育种方向可能是:保持一个较高的群体数量、适当提高穗粒数、提高千粒重。群体数量是基础,穗粒数不能失分(能提高一点就很好)、千粒重酌情提高。
如果将产量三要素按照亩粒数和千粒重两个要素来描述,那就是我们可以继续提高亩粒数(尽管提高穗粒数较难),同时也提高千粒重。三要素改成两要素,看起来没什么改变,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变了。我们虽然提高穗粒数没什么招儿,但提高亩粒数的招儿还是有滴。
这种设想不一定会给出什么答案,但益处是对我们今后的育种路可能会有所启发。相信到2030年时,无论我们搞什么小麦育种的名堂,我们必选其中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