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就能成就大品种

在小麦育种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突破”与“创新”之类的高级字眼,同时也不乏听到实现这些高级字眼所指目标的途径和想法,可能想要通过在已有优良品种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来实现的不多,大都是想要通过获得较为特殊的资源或特殊的手段来实现的。

而有上述这种想要通过获得较为特殊资源或特殊的手段来实现“突破”与“创新”的想法也是有依据和成功事例来支撑的,并不是异想天开或心血来潮。在我国年头不多的小麦育种历史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譬如早前对国外品种资源的利用,譬如利用远缘杂交,譬如利用辐射诱变等等,都育成有“突破”与“创新”类的小麦品种,甚至一些小麦品种至今在我们的小麦生产或小麦育种的组合配制中还被利用着,堪称作用了得。

但在近十几二十几年间我们却发现,虽然上述那些途径人们还在应用着、想法也在不停的实施着,但就效果来看却越来越不显著了,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或是作用较大的小麦品种出现。相反,那些在小麦生产上起着较大作用或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却无一例外的都是靠着在原有品种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育成的,虽然这些品种的组合中也被揉入了一些包括抗病、优质或是具备某一简单目标性状的亲本类型,但也同属于一类“近亲”资源范畴、同属于我们的常规选育方式或方法,品种给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众多人的感觉是从中找不到与“突破”“创新”有关的半点痕迹。所以,这也就造就了一些面对当前小麦品种的人们总是在大呼——“‘同质化’严重啊!”

“同质化”怎么了?“同质化”就不打粮食啦?“同质化”就不是小麦品种啦?

小麦作物由于有着两个非常明显的“生长发育阶段(光照和春化阶段),所以,小麦作物与其它很多作物不同,不仅有着较为明确的“生态区域”划分,还有冬春性强弱的体现,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的生态区和不同的的生长地域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特性表达,此时的“同质”,可能正是这种表达的根基所在,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同质”它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从我们近期育成和在生产上推广的较多、面积较大的品种看,同质和同质组合的现象也逐渐明显,说明随着小麦产量的逐步提升,再将一些较为偏远的外缘导入后,虽然可能的目标性状凸显了,但产量性状不仅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反而还会降低,甚至是降低明显。这一点,我们从蓝粒黑小麦、墨西哥合成种在产量性状方面提高的难度之大得到了证明。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的产量水平还是在每亩七八百斤时,可能这些资源早就被我们利用上了。而再看看我们现在出现的产量最高的一些品种,它们已经都出现了相同背景品种在组合里的重复。对,这就叫做“加强”或“累积”或“累加”。

说到此,我们就要搞明白一个概念了。什么叫做品种的“创新”与“突破”?

我觉得这种在小麦作物上的“创新”与“突破”不应该是我们不少人所认为的产量出奇的高或是性状有多么的离奇,而是其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的产量,但在综合性状表现上没有致命的毛病。这里我用李青生先生在拳击解说时评价拳击运动员的一个标准来说就是:特长突出,优势明显,没有致命的缺点就应该算是有“创新”与“突破”的小麦品种。我们看看早前的鲁麦14是不是就算在这样的品种呢?后来鲁麦14的后裔济麦22是不是在鲁麦14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呢?济麦22是不是也算是这一类的小麦品种呢?如果他们不算,什么样的品种又该算是呢?

如果像济麦22这一类的小麦品种算是有创新和突破,那么,这一类小麦品种的组合配制理念和选育方法是不是算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呢?

试想,假如当时的育种人要是为了实现小麦育种的“突破”与“创新”,像我们当年将很多的墨西哥合成种和一些墨西哥超高产特殊资源都揉入到一些很棒的组合中一样,现在他们可能也什么都不是和什么都没有。一个小麦品种种植的面积大、在生产上持续时间长、生态区域跨度较大就是最大的育种突破,就是最好最好的创新!而这些,可能就是来源于在现有品种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