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物之争不只是安全问题

近段时间,一系列事件再次让“转基因”成为热点话题。上周,甘肃张掖市发出转基因“禁令”;此前,法国老鼠致癌实验、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黄金大米实验违规事件以及院士上书呼吁转基因产业化,都让老百姓越来越“看不懂”。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他表示,国内大部分人都已吃过转基因食物。

支持转基因的专家群体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农业技术可以挖掘的潜力越来越低,要增产就需要利用新技术,而转基因技术正好具备这种潜力。但是,由于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于是产生恐慌心理,这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的产业发展决策。61位院士正是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到了转基因技术的生产潜力,看到了我国如果再不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就会错失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而在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方面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才联合上书国家领导人,呼吁开展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种植的。

专家表示,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安全性评价这套程序和方法,已经考虑到对后代的影响了,这还不是我们国家制定的标准,而是经过国内外长期研究总结出来的这套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到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可以说转基因安全风险的控制是可以做到的。事实证明,转基因大规模产业化已经20年了,并没有出过事。转基因作物在近20年的大规模商业化的过程中,已建立了成熟严格的以科学事实为依据的审批、监管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以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转基因食品在科研、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具备了坚实的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举例说明,当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一些国家,特别是美洲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以转基因大豆、玉米为主,世界各国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数以亿计。统计数字显示,美国2012年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6950万公顷,占主要农作物总面积约90%,美国居民的日常农产品消费中转基因作物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

关于转基因的战争尚无停止的迹象。在“挺转”和“反转”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转基因大豆、菜籽油、玉米大量进口,孟山都、杜邦、拜耳等企业在我国发展种子业务的同时,与国内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专家共同担忧的一点是我国的种子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证实批准进口巴西玉米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是全球第三大转基因玉米产地。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至此全球前三大转基因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已全部获批进入中国。有分析称,这或意味着,转基因食品入华的节奏将加快。资料显示,阿根廷和巴西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两大玉米供应国,但每年生产的近80%的玉米均为转基因品种,我国对此随即采取了既开放又谨慎的玉米进口策略。至此,全球前三大转基因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将悉数进入中国市场。分析师认为,这意味着我国玉米进口越来越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尽管转基因食品在很多国家得到推广,但仍有很多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心怀戒备。法国整个国家,欧陆,意大利,法国、德国对于转基因都是很有保留的,日本是这样,日本表面上政府也好,民家也好,对转基因都有保留,但是他又没办法,因为日本的粮食供应,其实也起码一半要靠外面,外面进口,其中这是很大问题。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持续引关注之后,当下各方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之争进入白热化。一方是力推转基因的专家学者与官员,一方是忧虑转基因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公众与学者。鉴于转基因的发展历史较短,双方都没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者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来打消人们对转基因潜在对人体或环境可能造成的伤害;反对者似乎也仅停留在对“基因突变”的恐慌,竭力去呼吁大众抵制转基因食品。争论是健康的,至少表明大家对这个事情的重视,反观历史,科学似乎总充满着争议。

转基因技术是个新事物,人们存在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各国也都比较重视人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即让人们明白哪些是转基因食品,吃与不吃人们可以自愿选择。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改进,人们和转基因食品的和谐相处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