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水稻+番茄 轮作收益高

每年秋收时收购来的秸秆,粉碎后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培养基用完后既能作有机肥,还能拿来喂鱼……12月11日,合肥市农委主办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题创新大赛现场决赛举行,来自全市15支代表队在这里“决战”,争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佳技术与模式,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15支队伍现场争夺“十佳”

当日下午13时30分,合肥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题创新大赛决赛在市政务中心开赛。

这是一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的专业性比赛,现场的5名评委都是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资深教授。参加决赛的15家单位在此之前已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领域的专家组进行过初选,根据参赛项目的评分和项目类型,从40个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算得上合肥地区推广循环农业的佼佼者。

现场决赛以PPT的形式分为陈述、答辩、评委点评三个环节,15支参赛队依序登场,各展所长,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安徽科鑫养猪育种有限公司(“猪—沼—粮”循环模式)、长丰县春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秸—菌—肥”循环模式)及巢湖市银联专业合作社(“水稻+设施番茄”稻菜轮作模式)等10家单位夺得了十佳创新技术与模式荣誉称号。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巫厚长表示:“部分代表队陈述的创新技术确实很好,非常值得推广。”

创新技术让人眼前一亮

在比赛现场,记者发现,在水稻种植上“做文章”的还真不少。有在稻田里套养鱼虾的,有推广生物、物理方法进行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的,还有把水稻和设施番茄“混搭”起来,在“稻菜轮作”上打起了主意。

推行“水稻+设施番茄”稻菜轮作模式的是巢湖市银联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沈道祥解释说,这项技术他们已经实施了三年多的时间,从此前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不错。每年5月份种植水稻,10月份收割。秸秆还田后,就开始规模化种植番茄,次年的5月份开始收获。“番茄生产过程中,施用大量的有机肥,这样就可以减少水稻的化肥施用量,此外水旱轮作,还能减轻番茄病虫害的发生,实现粮食增收,两项收益加一起亩净收入达15900元。”

在蔬菜种植基地里,每天都会有大量蔬菜废弃物,你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合肥仙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则给出了一个资源化利用的好方式。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在产业园内建立了生物菌剂制备设施,对蔬菜及秸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生物菌剂(除残素)和有机渣肥,通过水肥一体化和微喷滴灌等措施,施入田间,从而达到既改良土壤,又提高产品品质的效果。”

打造生态农业“合肥样本”

“攻坚农村面源污染,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不欠生态新账,还得逐步还生态旧账。我们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题创新大赛,就是要给农业树立更多示范样板,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合肥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合肥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任务,在全省先行先试,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同时探索出“一创两减三基本”的路径:创新农业耕作制度,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减少,畜禽养殖排泄物及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基本构成产业布局生态优化、资源利用循环高效、生态清洁产品优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节约利用、生产全程清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安全优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等六大目标。其中,化肥与化学农药使用量各减少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普及率达90%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增加30%以上,农作物秸秆、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