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麦质量稳定 结构变化加剧
发表日期:2015-12-19 02:35AM 阅览次数:
会议公布了2015年小麦抽样检测质量报告,分析了从2006年到2015年10年间各类型小麦的年度变化情况,探讨了中国弱筋小麦、江淮麦区、西南麦区、黄淮北部麦区、大兴安岭沿麓麦区的小麦质量状况,介绍了面包、馒头、面条的制作对当前小麦品质的质量要求。会议不仅对2015年的小麦质量状况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更通过对10年小麦质量状况的回顾,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措施建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到会指出,农业部在粮食“12连增”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松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走出了一条产量与质量兼顾的粮食发展道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小麦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局面必将到来。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胡学旭助理研究员代表承办方做了“2015年中国小麦质量状况的报告”。报告将2015年的检测数据放在了10年来的检测数据链上加以分析,同时以美国硬红冬小麦作为参照,立体而宏观地展示我国小麦质量状况。2015年从19个省(区、市)357个县共征集了772份当年收获的小麦样品,品种数量为242个。山东、河南、江苏、陕西、河北、安徽、四川七个主产省积极参与,样品量都在60份以上。检测的几大主要品质指标: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淀指数都在10年检测数据形成的较窄的波幅内,表明今年小麦整体质量稳定。会议按惯例进行了专家现场面包鉴评活动,面包评分结果也是稳定的,有几个品种的面包评分超过对照。
然而在质量稳定的背后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检测达标小麦中,强筋小麦仅占3%,弱筋占1%,也就是说,我国目前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是传统的中筋和中强筋品种。主要原因是2010年我国小麦产业政策变化后,强筋和弱筋作为面包和蛋糕专用小麦,一方面由于产量低于中筋品种,农业部门推广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能优质优价,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2010年以后,强筋和弱筋小麦的送检达标比例越来越小。今年弱筋小麦样品只有4份,来自4个品种。样品占比由2006年不足5%下降到不足0.5%。不仅如此,弱筋品种的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时间都出现较高状态,导致多数难以达标。
10年的抽样检测表明,样品比例与各类型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呈正相关,各类型小麦推广比例与我国小麦质量状况相关。与会专家建议,合理布局现有各类型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面积,着手现有品种,适当提高优质小麦尤其是强筋小麦和弱筋的种植面积,是下一步粮食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传统的中筋与中强筋小麦产量与质量普遍提升,这给我国小麦生产从区划入手科学划分优质小麦产区提供了空间。10年间,中强筋和中筋类由23%提高到48%,这是我们的成就。但强筋类由12下降到2%,加剧了我国优质麦对进口的需求。短板越来越短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更何况,目前我国调减东北玉米给优质春麦回归创造了条件,北方春麦区的强筋麦可以借玉米的退出重新恢复春小麦的种植面积,进而实现各类小麦的均衡协调发展,促使小麦生产走上绿色、生态、和谐的道路。
会议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联合承办。来自农业部及小麦主产省区的农业行政管理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以及有关省市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栽培以及食品加工领域的专家,郑商所、中粮等一批小麦贸易和加工企业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