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心小麦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研究取得良好进展


生物中心小麦分子育种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在不同水分环境下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相关生理性状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进行遗传规律及其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 )定位研究,初步发现了控制∆的主效QTL,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小麦抗旱机理及∆的遗传规律,为小麦抗旱遗传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干旱缺水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培育抗旱节水品种是实现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大田条件下直接测定小麦的WUE,以及利用常规育种方法改良小麦WUE是非常困难的。Δ作为作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指标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由于需要精密仪器测定,测试费用高,对大量的杂种后代进行Δ测定受到限制。因此,研究Δ的遗传规律,定位控制小麦ΔQTL的主效基因位点,开发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抗旱育种非常重要。
多年来,生物中心科研人员针对我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问题开展农作物抗旱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资助下,利用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不同环境开展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研究初步发现控制∆的主效QTL/基因位于小麦2A、7B和3D染色体上,其中一个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控制∆的主效QTL,其对表型贡献率可达53.98%,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小麦抗旱遗传改良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论文在《麦类作物学报》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