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粮食产量“十连增”背后有哪些奥秘?

今年4月7日,正是备春耕之际,伊通县大孤山镇福德村三社村民谭百尧,站在自家地头,神气地掏出手机,拨打“12582”,然后按2、按1、按2、再按1,得到语音提示:“我们已成功为您定位,请注意查收配方指导短信。”两分钟后,谭百尧收到短信:“建议施肥配方如下:氮28,磷13,钾14。1公顷可施化肥750公斤。”谭家照此办理,每公顷少使150公斤化肥,省钱又护地,秋后还增产几百斤玉米。

这一幕叫做“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定位服务”,全国首创、农业部现场推广,为四平人所津津乐道。前不久,“手机定位”又与一个更大的话题连在一起,这就是“十连增”。四平从2004年粮食总产量57.5亿公斤起步,到今年达到85亿公斤,连续10年递增,屡创历史新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预计突破万元,比去年增长14.1%。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何以“十连增”?背后有哪些奥秘?

“十连增”——科技当家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挺进之路,四平抢先进入第一方阵——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所辖4个县(市)均跻身全国产粮大县;用占全省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23%左右的粮食。

现代农业有新曲:庄稼一朵花,科技来当家。“农”字号的各类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全市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600万亩(次),覆盖全部耕地;四平赢得两个第一:农业科技水平全省第一,玉米单产全省第一。

现代农业是用最新科技武装的农业。四平应时而动,将玉米、水稻“高光效”农作物栽培技术推上前台,让其在增产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首次推广,就达到33.6万亩。新建的100个高产示范片区,每个里面都有“高光效”示范田和比照田。

“高光效”玉米,平均单产提高15%,最高的增产20%。公主岭房身岗子村和大泉眼村,流转的200公顷稻田,全部采用高光效栽培,种植绿色水稻,大幅度增产增收。

良种是现代科技集大成者。四平把大量现代复杂技术凝聚到种子里,使之抗虫、抗病、抗倒、抗旱并控高。工商、质监等部门严管严查种子市场,良种覆盖率100%。据统计,良种对四平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0%以上。

梨树县有一个“教授工作站”,是当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创建的科技平台。每年有30位硕士生、博士生和30位教授不定期来这里,带来国家项目、前沿技术,就地应用、转化,辐射周边县(市)。还吸引了国内顶级科研单位,包括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齐聚黑土地传经送宝,形成“专家农业”模式。

农民还通过QQ群,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小宽镇一位农民的水稻出现稻瘟病,打药后没啥效果。他把照片发给中国农大教授米国华,米教授又找来植保系教授程显龙,共同确诊这是稻瘟病与黑粉病并发症,农药中加入新成分,药到病除,村里200公顷水田获得大丰收。

黑土地的农民勤劳、聪慧,积累了很多增产秘笈,一旦与现代科技结合,便如虎添翼。梨树县双亮植保合作社经营的485公顷玉米地,堪称土洋结合实验田:测土配方、秸秆还田、宽窄行轮作密植,又加上“祖传秘方”——增施有机肥,1公顷地足足用了20吨。今秋一测产,平均亩产861公斤。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王挑战赛,冠亚军都来自这里:亩产958公斤和941公斤。两人美滋滋地分获一台客货两用车和45袋化肥。

“十连增”——集成服务

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这样理解服务“三农”:“党委、政府要做那些农民想干干不了的事,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种粮与政府抓粮二力合一。”

服务“三农”,四平的技术含量也颇高,大名叫集成服务,分支列为创新经营方式、创新融资方式、创新指导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333个,经营土地98.3万亩;家庭农场598户,经营土地7万亩;农民自发组建的统种、统管联合体发展到157个,经营土地37万亩;土地流转241.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25.6%。

创新融资方式。农民融资难、融资贵,四平市把目光投向创新融资,“土地收益抵押贷款”应运而生。梨树县物权公司总经理马日驰说,法律规定,农民承包的土地不能用于抵押贷款,我们将土地未来收益权作为保证,用制度设计破解贷款难。这种贷款办起来方便、省钱。农民带上相关证件,两三个小时搞定;贷1万元1年利息780元,比小额信用贷款利息省1620元。蔡家村汇丰农民合作社以2400亩耕地收益做保证,拿到200万元贷款,利息比正常贷款省了8万多。现在,梨树县已为4634户农户发放贷款1.7亿元,并逐步推广到全市。

创新指导方式。党委、政府搞服务,也有规律可循。四平采取“倒逼”方式,农民喜欢什么样的服务就必须把什么服务搞到位,什么方式效果好就一定采用什么方式。

高产示范区精耕细作,让农民实地观摩,过程一点不复杂,效果却让人眼热,农民一看就会、一用就灵、一推就开。今年全市新建高产示范片区100个,如光波洒落乡村,小面积的“专家产量”很快变成了大面积的“农民产量”。

指导农民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不是泛泛宣讲,也是打出样来。双辽搞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具进地一次就可完成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省种、省肥、省工、省力,农民认可;土壤结构改善变松软,每公顷增产1000公斤左右、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信服。玉米免耕播种由此得以大面积推广。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以往都是“自下而上”,情况汇报上来了,再研究部署;现在是“自上而下”,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农情早判断,指导紧随后,常让下面的干部“手忙脚乱”。今年二代粘虫发作之前,四平市委副书记王振才攥着70个乡镇党委书记的电话号码,抽查了其中4个。双辽有两位乡镇书记说得含糊,立刻被要求到地头查看。3个小时后,反馈回来,已发现粘虫!这是最早的“敌情”。很快,一道道灭虫指令下发到全市,多数乡镇都是全体总动员,到草棵里寻幼虫、找虫卵。先下手为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虫害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十连增”——集约经营

搞现代农业,四平市市长石国祥思路清晰:“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种地,土地加速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全市超1/4的耕地实现了集约经营,让四平农业底气十足。

“春江水暖鸭先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公主岭市十屋镇农民陈大力便在全省第一个注册了个人独资家庭农场,70万的资金、50多公顷地,陈大力腰板儿倍直儿。环岭街道迎新村五组闫济民的家庭农场,土地虽然不及陈大力多,但家什硬,清一色现代化装备,大中型农机具15台,转战周边几个乡镇,锋芒所及,亩产均提高10%以上。到目前,四平的家庭农场已达到598户,还在以每月数十户的速度增长。

与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是老资格的“专业化”。2007年成立的万欣农机合作社,把本村的612公顷地全部“流转”了,还集纳外村400多公顷,光大型收割机就有27台套。一年增产的粮食,保守估计也有上百万斤。目前,四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吸纳农户占全市总数23.5%,“参社”农户年人均收入比未“参社”的高出2000元以上。

职业化农民,专业化种地,四平的代表人物是郝双。2011年,国家指定吉林省承担一项援外玉米种植任务,省里确定由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带队。王贵满没的说,正宗的“推广研究员”,教授级,曾担任首届国家测土配方专家组成员。问题是他提议由郝双——一个纯农民,当他的助手,引起质疑。要知道,他们是以中国高级专家的身份援外的,郝双行吗?王贵满一笑,说:“郝双可不是一般人物,人家是职业化农民、实用型专家。不信你们找他唠一唠,5分钟就行。”郝双来了,谈起种玉米,61岁的老头两眼放光,满嘴蹦新词儿,化控、微量元素补充、高光效;更要紧的是,身为双亮合作社理事长,全省的玉米单产状元、榜眼,都在其麾下。这一下,大家全服了。领导给出的评价是:“郝双代表中国新型农民援外,够格!”郝双果然不负众望,援外一年,让对方的玉米单产翻了一番。(记者崔维利袁松年)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