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蔗制糖何时“苦尽甘来”(图)

近几年来,国内外食糖价格倒挂严重,导致食糖进口激增、国内库存高企,进而导致糖价“跌跌不休”,令国内制糖企业和糖料种植户损失惨重,糖料生产出现明显滑坡,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14/2015榨季里,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严重滑坡。

眼下,我国广西、云南等糖料主产区陆续进入新的蔗糖榨季,对制糖企业、糖料种植户而言,连续“苦”了几年之后,这一季能否收获些许甜蜜?专家分析认为,近期国际糖价有所起色,但受连续多个榨季低价、高成本的双重“压榨”,国内食糖产业仍旧面临严峻形势,需要从国家层面调整产业政策,增强食糖产业基础竞争力。

蔗农盼“寒冬”快过去

去年以来国际白糖价格低迷,国内甘蔗种植俨然进入了“寒冬”。近期市场虽有反弹,但此前的行情对甘蔗种植已造成影响,蔗农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种植面积略呈下降趋势。加上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制糖企业亏损,致使广西的蔗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据调查,广西2014年甘蔗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约67万亩,产量比上年减少164万吨;蔗农售蔗收入210.6亿元,比上榨季减少约100亿元。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蔗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颇具优势,而且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面对如此市场“寒冬”,广西实施创建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基地,推进甘蔗产业的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大力开展“双高”基地创建,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含量,促进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种蔗不赚钱,谁还愿意种”,如何摆脱蔗糖产业遇到的困境?早在2013年7月,广西出台《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超8吨、糖分超14%的“双高”基地,实现“吨糖田”目标。据了解,广西各级政府、制糖企业、种植公司及农户参与建设“双高”基地的积极性比较高涨。尤其2015年春节后,广西糖价从2014/2015年榨季开榨初期的市场有了稍微回升,也使蔗农看到了一丝光明。

据广西自治区农业厅糖料处负责人介绍,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一揽子支持广西和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支持糖料蔗主产区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科技部把糖料蔗列入国家主要农作物育种专项实施方案内容,将广西甘蔗机械研发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同时广西还争取到财政部、农业部对甘蔗种苗1.9亿元的补贴资金;争取到中国保监会将广西糖料蔗目标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等。目前,广西已有32个县出台了97项对“双高”基地项目的优惠政策,较好地调动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

从现状看,广西的蔗糖产业虽然有些“抬头”的趋势,但若要保持甘蔗种植的稳定持续发展,蔗农还是希望政府多给一些优惠政策和财力支持,尽快度过这熬人的“寒冬”。

一方面,企盼加大对甘蔗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力度,培育好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加快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推广,促进甘蔗优良新品种应用,推行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对制糖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榨糖成本让利与民。

另一方面,企盼启动对种蔗农户的直补政策,稳定蔗农种蔗积极性,实施国家糖料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等,给食糖临储更多政策和资金优惠。同时希望国家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加大打击食糖走私,降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食糖产需缺口将继续扩大

糖农收益下降,糖料生产滑坡

在9月份结束的2014/2015榨季,我国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严重滑坡。全国糖料种植面积2369万亩,同比减少301.9万亩,减幅11.3%;食糖产量1055.6万吨,同比减少276.2万吨,减幅10.7%,是新世纪以来减幅最大的一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糖料收购价持续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糖农收益下滑,种植积极性受挫。

首先,糖料作物的种植成本快速上升。由于要素投入品价格上涨,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的“地板”价不断抬高。据广西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4年10年间,广西糖料蔗每亩种植总成本由834.8元增加到2016.6元,增加了1181.8元,增幅141.6%,年均增长10.3%。其中,人工成本更是增加了近2倍。而受原料成本上涨传导机制的影响,国内制糖成本也水涨船高,目前每吨在5100元/吨左右。国内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的成本“地板”不断抬升。

其次,糖料作物的种植收入不断下滑。成本上升背景下,国内糖料收购价格连续下降,糖农收入大幅减少。2011/2012~2014/2015榨季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每吨下降了100元,降幅达20%。据广西崇左市相关部门的统计,2014/2015榨季农民人均种蔗收入4892.3元,同比减少1933.1元,减幅达28.3%。收入水平下降直接导致糖料作物种植的比较收益降低,据广西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测算,2014年广西甘蔗种植每亩成本2016.6元,每亩产值1988.6元,每亩净利润-28元,农民种蔗不挣钱,因此纷纷改种香蕉、速生桉、水稻、西瓜等竞争农作物,糖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2015/2016榨季,我国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减产形势依然严峻,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首先,糖料作物和食糖减产已成定局。由于糖料蔗收购价连续下调、农民种蔗收益减少,造成农民改种意愿强烈,糖料种植面积出现缩减。据估计,2015/2016榨季国内糖料种植面积2050万亩左右,同比缩减约300万亩。虽然2015/2016榨季作为我国第一主产区的广西大幅调高了糖料收购价,增加农民种蔗收益,提高种蔗积极性,但是由于多地已进入糖料收割、糖厂开榨阶段,因此其对食糖产量的促进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2016/2017榨季。总体上看,2015/2016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将连续第2年下降,预计食糖产量950万吨左右。食糖消费将继续增长至约1570万吨,国内食糖产需缺口扩大到620万吨左右,自给率恐将跌破60%。

其次,糖企和糖农收入有望增加。一方面,随着国际食糖市场步入减产周期,基本面向供不足需转变,支撑国际糖价回暖。受此影响,国内外价差和进口压力缩小,国内制糖产业赢得喘息机会。同时,在2014/2015榨季被证明颇为有效的政府和行业主体采取的产业支持及行业自救措施仍将持续,国内糖价将进一步回升,制糖企业在2014/2015榨季大幅减亏的基础上有望实现扭亏为盈。另一方面,糖料主产区调高了糖料作物收购价格,糖农收益得到保障。2015/2016榨季,广西将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调高至每吨440元,同比增加10%。云南、海南、广东等地虽然取消了糖料蔗收购政府定价,改由蔗农和糖企定价,但出于看多后市、保障原料稳定供给的考虑,制糖企业将考虑糖农的合理收益。因此,2015/2016榨季糖农收入将会增加。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食糖产业“保”起来

总体来看,我国食糖产业发展面临的“危局”主要源自于开放环境下的自身基础竞争力不足。一方面,国内食糖生产成本高企,国内外价差巨大,与国外糖相比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食糖进口关税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缺乏除关税、配额外有效的进口调控手段,造成国际低价糖大量涌入,扰乱国内市场,危害国内食糖产业安全。

从长远来看,食糖产业发展需要着力破解上述两道难题。考虑到基础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尽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先把食糖产业“保”起来,同时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手段降低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应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产业政策经验,研究其在我国“落地”的可行性,如巴西以含糖量为基础的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食糖—酒精联产计划,日本的食糖返售政策,泰国的甘蔗与食糖基金等。

另一方面,应加大良种良法的培育推广力度和糖料产区水利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糖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力推广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我国产区特点的小型机械,提升糖料作物种植的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糖料种植组织化程度;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此外,应推动制糖行业整合,鼓励制糖企业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