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种子诠释无悔人生

常州市老科协会员钮中一今年被全国老龄委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的光荣称号,这也是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培育良种事业的育种专家的又一次奖赏。
钮中一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一名农业专家,1995年钮中一育成“武运粳7号”,被誉为江苏粳稻里程碑式的品种,成为全国常规粳稻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1999年钮中一育成“武香粳9号”,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跨越计划的香粳品种。他育成的“优质香稻银香18”,在上海市优质米评选中,连续十多年名列第一。2001年,因钮中一在水稻育种上的突出贡献,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钮中一“江苏省农业功臣”的光荣称号。
2006年8月,忙碌了大半生的钮中一退休了,可是,钮中一还有一桩心事放不下。从2003年开始,原本水稻上的次要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突然爆发,严重影响江苏的粮食安全,国家下达了任务,要求钮中一和他的团队选出能抗击病害的优良品种。研究到了关键时候怎么能撒手不管呢!他婉言谢拒了企业的邀请,说服了老伴和家人,加入了常州市老科协,继续在育种的道路上攻关前行。

“一身露水湿透衣、烈日炎炎晒脱皮、长穿雨靴两脚泥……”是对田间辛苦工作的形象概括。在水稻成熟期,从九月下旬开始选种,一直到十月底,40多天时间里,他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天天在田里忙活。在长达半个多月的绵绵秋雨季节,为了确保在霜冻之前将种子收完,他每天冒雨连续七八个小时守护在田间,坚持秋收收种。每年的五一国庆长假,他从没有休息过一天,更别说平时的周末了。每年12月初,他就像候鸟一样远赴天然大温室海南岛,在那里插秧施肥,培育秧苗。海南的旱季,在游人眼中,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避寒休闲的人间天堂。但在育种人眼里,却是酷暑难耐。在繁苗育种的关键时期,他在37℃的高温下,蹲在密密麻麻的稻丛中,像绣花一样给水稻去雄授粉,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每天都是大汗淋漓,浑身湿透。
近年来,随着耕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市场对优质米的需求,钮中一和他的团队率先提出了“好种、好吃、好产量”的三好育种目标,要求育成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有较高产量潜力又具备优良的稻米品质。2014年他们团队育成的新品种武运粳30号,获得了江苏省第四届优质米评比第一名,同时还具备了抗病性强,产量潜力大等有点,2015年已成为苏南稻区的主栽品种。
退休9年来,钮中一的两个心愿都得以实现:他和他的团队一共选育了8个水稻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左右;他在培育稻种的同时,还培育了一支拥有7名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博士的育种团队,该团队已成为江苏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退休9年中,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此外,再一次荣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江苏省第12届党代会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