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当前粮食“三量齐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我国几亿农民对粮食赋予生命的真谛。众所周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1年稳增长,粮食增产了本身是好事,可当种粮农民还没来得及高兴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我国粮食产量在增产的同时,进口量也在增长,同时库存量也在增长。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实现“11连增”,基本维持在6亿吨以上,年产量近年稳定维持在1.2万亿斤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增速迅猛。去年全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

根据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粮食7256.8万吨,同比增加22.4%,今年粮食进口量预计达到1.25亿吨。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也达到历史高位,玉米等粮食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据资料显示,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

问题摆在这了,接下来就要分析原因了,为什么会出现进口量增加呢?

中外粮价倒挂是主因,也是“三量齐增”的表象。说白了,虽然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外粮食便宜不少,国内的粮油加工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愿意用进口粮,这样,进口粮食越来越多,而国产粮食更多地被积压起来,“国粮入库、洋粮入市”成为趋势。

由于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逐年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格,而国际粮食价格却在近年里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及因全球能源价格暴跌导致的粮食货运价格下跌等因素共同催生了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领域间的粮食价格倒挂。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三量齐增”的现象,应该从市场和机制两个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从市场方面来说,价格决定市场,市场以价格为主,价格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生产的粮食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很多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不解决价格偏高的问题,我国农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深挖我国农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规模太小,规模小就导致现有的市场小,所以应尽快改变生产方式,发展大规模生产,同时鼓励创新模式经营农业,大力推动专业合作社等有规模的农业形式。

其次,再从机制方面来说,目前的粮食价格政策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要实行定向施策,价补分离,针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政策。要推动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必须建立配套的政策,建立粮价改革利益补偿机制,使种粮农民在改革中利益不受损。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播种收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农户众多且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距离发达农业国仍有较大距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表示,不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短板就补不上,中国农业就走不出困境。

实际上,从去年以来,国家就开始对现有粮食价格政策进行改革,去年开始试点推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今年不再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格,调整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并且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

可是,由于多年来连续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已经形成对现有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路径依赖,如今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调,引起粮食市场强烈反应,造成粮价短暂波动。

笔者认为,过去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只有保证粮食增产,才能做到国家发展的根基,而现在我国政府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目标,就要尽可能地多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要在怎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更注重质量和效益上多下工夫。

要完善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就要提高其精准性、指向性、引导性,多部门联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来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只有底子打好了才能应对国际竞争。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家启动粮食政策重要改革的一年。如何构建和实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已经迫在眉睫。

连续12年参与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看,实现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安全,粮食生产要重视数量和保障供给,实现供求平衡;二是质量安全,粮食生产要重视品质和质量,满足居民吃得好,吃得安全;三是生态安全,粮食生产要实现资源生态永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建议,中国农业要想做强,就必须走现代农业的道路,要通过制度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提升规模效益和科技水平,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走出“三量齐增”的困局。

说一千道一万,打破“三量齐增”的根本还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成本,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