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耕地红线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湖南日报记者 唐爱平
通讯员 彭小云
仓廪实,天下安。
耕地保护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了湖南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扎紧“篱笆” 坚守红线
6229万亩——这是湖南的耕地家底。
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显示,2014年底,我省耕地面积为6229万亩,比2010年底的6206万亩,增加了23万亩。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是全国5个粮食输出省之一。守住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二五”期间,湖南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同时,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加大了省级补充耕地指标储备和占补平衡的统筹力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
按照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77.00万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23.53万公顷。实际上,2014年末,全省耕地面积比规划目标多38.32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比规划目标多2.65万公顷。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基本农田面积,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保护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国务院组织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年度考核中,我省一直排名靠前,其中,2012年、2013年,更是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
提质增效 粮田变良田
这些年来,我省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修渠治水、平整田地、改良土壤……一系列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相继铺开。
2010年,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实施年限为5年(2010年-2014年),涉及岳阳、常德、益阳3市的18个县市区,项目总规模309万亩,概算总投资65.54亿元,在全国十大耕地保护重大工程中列第二位。该工程实施以来,共新增耕地20.4万亩,建成区每年可增加粮食产能6万吨以上。
2013年,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正式启动,涉及娄底、邵阳2个地级市共10个县(市、区)。建设总规模304.6万亩,分五年实施,总投资68.86亿元。
此外,我省还在基本农田示范区、粮食主产县启动了25个“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建设,建设总规模250万亩,年建设规模80多万亩,总投资52亿元,目前正在逐步推进。
规模空前的良田再造行动,在三湘四水掀起一波又一波建设高潮。全省高标准农田从2011年的500余万亩,增加到2015年10月的1495万亩。通过重大工程实施,全省系统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省国土厅厅长方先知介绍,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全部达到旱涝保收要求,亩均增产粮食10%以上。
得益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焕然一新的现代田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华容县团洲乡团容村党支部书记王小红介绍,村里以前的沟渠道路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沟渠水道多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沟。现在,垃圾沟成了四通八达的清水渠,有些新建的桥梁两侧,还设置了专门的观景台供村民休闲之用,天天都有人来散步、聊天。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也推动着我省耕地质量持续向好。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土地生产力也不断提升。这些年来,湖南以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
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尽管我省下力气加强耕地保护,却仍然改变不了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据统计,2014年末,湖南人均耕地只有0.9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9.2%。
与此同时,湖南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用地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省各地每年申报的用地需求远高于国家下达省计划数。2014年底,全省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59.55万公顷,与2020年规划期末要求建设用地面积162.70万公顷的控制规模相比,仅有3.15万公顷(47.25万亩)的增量规模,建设用地总量空间正在逼近天花板。
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永远是一对矛盾;也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部门的“两难”问题。
但是,守住耕地红线,不能有丝毫含糊。按照国家的要求,湖南的耕地保护红线是,确保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5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853万亩。
省国土厅耕地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我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制度。到今年为止,连续15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耕地保护是一个影响千秋万代的发展命题,也是一个需要用全力解答好的时代命题。
(文章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