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庙城镇:小香菇撑起“致富梦”
一个海外归国的学子,凭借着一份创业的激情,在香菇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了6年,如今,她不仅带领着周边村民发家致富,还闯出了一条跨地区经营的新路子。本期业周刊将带您走近中菌菌业公司董事长董伟,聆听她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
怀揣梦想
踏上新征程
2008年,在加拿大学业有成的董伟毅然回国,经多方考察,萌发了种植食用菌,实现自主创业的想法。创业是艰难的,光涉及到的无数琐事就让董伟忙得焦头烂额。为了选厂址,她怀着身孕跑遍了全区10几个镇乡、近百个村子,但最终选中怀柔区庙城镇王史山村作为种植基地。紧接着她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买材料、建大棚的工作中。
种蘑菇需要特别精心,湿度、温度都要掌握好。正处于怀孕期间的她,为了蘑菇种植不出闪失,从早到晚地扎在大棚里潜心研究。种植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便查资料、找书籍,若是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跑到农业大学甚至更远的地方找专家咨询。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她种的第一批蘑菇终于出棚了。为了带领更多的农民种植蘑菇,2009年,她又成立了北京森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董伟带领合作社员工,以科技为先导,经过与专家的沟通与研究,试验推广了“新20香菇”。为了增加产值、增加农户收入,她又通过合作社新上两条生产线,建立一个深加工生产车间,并攻克香菇烘干、速冻、保鲜等科技难关,将新采摘的香菇制成粉剂、沫状,供市民保健及食用。从而使合作社成为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鲜菇销售及深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2012年,她们生产的香菇被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为有机鲜菇,并参加了北京市食用菌高产创建竞赛活动,取得了一等奖。她还荣获了北京市农业局颁发的北京市 “食用菌种植能手”称号。
创新模式
建长效机制
凭借基地
带富众乡邻
2010年,全国鲜菇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基地生产的鲜香菇质量佳、颜色正、味道好,深受市场青睐,每公斤卖出8-10元的价位。更可贵的是,通过建立温室大棚种植香菇,使每亩地产值达到7万元,利润达到3万元,这在京郊人多地少的农业领域,无疑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面对良好的市场需求,董伟因势利导。她利用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结合香菇种植的生产实际,不断创新食用菌培植技术。并运用这些技术,使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会员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50人,并拥有了400多个钢架大棚,总部基地的服务半径由王史山的农民,扩展到李史山、北石槽、杨宋等村的农民。入社农户的纯收入由原来的每年5000元增至现在的20000多元。食用菌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
北房村崔仕宾,是一个只有一米五几个头儿的农民,人小力单,干力气活不是他的强项。但此人脑瓜灵活,好钻研。自2009年进入香菇种植基地打工后,勤学苦练,认真钻研,几年下来,竟熟练掌握了制棒、灭菌、接种、发菌、转色、脱袋、喷水等香菇栽培种植的全套技术。这两年,他在完成公司交给他的管理任务的同时,还自己发展了15栋大棚,年创收入超过30万元。成为合作社里人小志大的致富典型。在中菌菌业香菇种植基地,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宁静致远
勾勒新蓝图
中菌菌业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搭上了现代都市设施农业的快车,步入了依托首都、辐射周边省市的发展轨道。2011年,公司从700亩外埠种植基地起步,开始进入河北承德市场,几年下来,香菇种植遍及承德地区的丰宁、围场、兴隆等四县的20多个村庄。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种植3000多亩,吸引近千户当地农民从事香菇生产,带动了当地1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据统计,这项举措每年可为承德地区创造1.2亿元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通过在承德建立香菇种植基地,还吸引了部分河北籍大学生参与香菇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锻炼,李晨旭、李文国、刘海滨等人,均已成为承德地区独当一面的香菇种植、营销领军人物。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香菇生产量的增加,公司对外影响力也日益彰显。每到出菇旺季,基地每天销售鲜香菇多达3万公斤,除了供应北京五大农贸市场外,山东的寿光、河南的郑州等地客商,也都纷纷开着大货车直接到公司所在的基地购货。一时间,公司买卖兴旺,客商云集,营销半径也不断扩大。
董伟就是这样,在做大做强香菇产业的同时,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培育了一批香菇种植能手。正是有了董伟这些杰出的贡献,才让她先后荣获了全国巾帼致富带头人、北京市市科普致富带头人等诸多荣誉称号。由她亲手创办的王史山香菇种植基地,也先后荣获了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产创建一等奖等荣誉。
一路走来,艰辛与成功相伴,鲜花与荣誉共勉。董伟坦言: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她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永往直前,直至抵达新的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