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 做好京津冀农业产业布局

发展生态农业 做好京津冀农业产业布局

科学网讯(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王文惠)“现代农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山区农业应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应该制定一个总体的京津冀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近日,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京津冀协同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发展农业现代化、打造区域特色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农业转型要由单纯的注重产量变为注重农产品品质和生态保护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等一系列观念。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积累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农业污染、土地退化、农产品质量下降以及农业效益降低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政府参事胡春胜认为,如何确定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和方向很重要。

胡春胜表示,农业转型要由单纯的注重产量变为注重农产品品质和生态保护。

“农业部提出未来发展可能是‘三保’的提高,一是保证国家粮食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有效供给,二是保证农民的收入,三是保障我们的生态。”胡春胜说,在农业的发展中,要考虑哪些新兴业态和形态可以推动京津冀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在保障北京、天津的粮食供给方面,可以做出很大贡献。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要发挥好生态功能区的作用。

“在产业布局方面,如何把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同京津的产业布局协调起来非常重要。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做好协调机制的建设。”胡春胜说。

山区农业应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京津冀这个大盘子里面,河北省的优势不是特别多。但是,农业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一个产业。”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刘孟军认为,现代农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刘孟军介绍,农业按区域来分,可分为沿海农业、平原农业、都市农业、山区农业等。他认为山区农业对河北来说是很大的优势,是值得河北省重点抓的地方。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障的主体是山区。他建议,改变以往的扶贫山区的发展思路。山区农业应该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孟军分析到:一是山区的不可替代性和流动性不强是其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二是河北山区资源非常丰富。“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进入到决胜阶段,要实现全部的人口脱贫,但是,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山区。河北省有39个国家贫困县,有22个在山区。从全国来看,几乎山区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三分之二。所以,搞好山区农业是我国全面脱贫的关键。三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大部分都与山区发展紧密相关。

“山区农业应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借机京津冀协同发展,聚焦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山区的现代农业。例如,早在20年前,江西省提出了要发展山区的现代农业,实践证明是帮助山区脱贫的好思路。”刘孟军说。

刘孟军认为,要做好山区农业发展规划,按照离城市远近等归类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上,国家给予一定扶持;给予科研机构宏观政策指导和经费支持,打造经济和生态共赢的山区现代农业。

应制定总体的京津冀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特点:一是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形态。二是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三是现代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的农业。四是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装备和信息技术所武装的农业。五是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的农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金铜认为,现代农业从元素上来讲,包括水资源及土地的利用、土壤的污染等,还有生物资源、生物技术的各种投入等,所以,现代农业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仅仅只考虑种植。

“现代农业一定要从大农业的概念上考虑。融合农、林、牧、渔、蔬菜、加工、物流等,打造一体化的产业链,全过程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选择适宜的、不同的模式。例如山区模式、都市模式、观光模式等。”刘金铜说。

刘金铜建议,应该制定一个总体的京津冀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要做资源辨析和布局方面的规划。根据环境承载力、京津冀各区域定位等统筹布局;发展好蔬菜供应园区、加工、物流等,延长农业产业链。

“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农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京津冀发展的整体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功能,结合实际发展生产,规划实施第六产业。不可忽视的是,要围绕发展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共识。”刘金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