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魔法师”:北京农林科学院育种创新掠影

辣椒长成什么形状、口味,都可以设计?市场上销售的种子,查个DNA就能验明“血统”?靠小小的菊花,能打通一、二、三产业?
走进北京农林科学院,这些看起来神奇的事儿便不再神奇——这里有一群“魔法师”,年复一年用科技造就好种子,将神奇变成了平易。
王朝莲:脑子里有一张“辣椒地图”
美国人只喜欢“四心室”的灯笼形甜椒,“得像方茶杯一样,有四个‘脚儿’”;到了云南,人们就爱俗称“憨包辣”的“皱皮1号”,“形状像灯笼椒,但颜色是浅绿的,味道辣,皮儿皱”;而在大西北,人们偏爱“螺丝椒”……
王朝莲的脑子里有一张“辣椒地图”,图上什么地区的人爱什么样的辣椒,全都清清楚楚。
“要想让新品种成为当地主栽品种,必须有复合抗病能力及抗逆性,高产稳产,但是形状、味道、颜色都不能变,变了,老百姓就不认了。”从事辣椒育种26年,王朝莲培育的种子不但卖到了全国,还卖到了美国和墨西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类型,我们就培育什么样的类型。”
王朝莲尊重市场,但不局限于市场,而是用前瞻理念培育新品种引领市场。“把目标特点的父本和母本选准找对,通过杂交培育强优势的一代,还要保证稳定。正常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要6—8年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她跑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辣椒的生长周期大约120天,在北方收完到海南再种,一年能干两年的活儿,4年就能做出一个新品种。”
为了采种,王朝莲的手常常被辣得必须在水里泡一阵才能睡觉,有时候皮肤甚至晒伤、溃烂……王朝莲却觉得苦中有乐:“我去云南,农民拉我上他家吃饭,说种了我培育的辣椒品种后收入大增,家里建起了楼房。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王凤格:查查DNA让“李鬼”原形毕露
“鑫硕丰1号”“隆平206”“京科968”“京科665”……30多种外形看起来与正品无异的“名牌种子”,在DNA指纹鉴定技术下现了“原形”。“我们检测发现这些种子中有26种是假冒或者伪造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玉米种子检测中心主任王凤格说。
这件去年发生在河南新乡的假种子大案,涉案金额近千万元。让假种子“暴露”的玉米DNA指纹究竟是什么?
“玉米DNA指纹,就是从DNA分子水平给玉米品种一个能准确表明其身份的代码。”王凤格说着打开了他们编制的《国家审定玉米品种SSR指纹图谱》,乍看上去,像是一张张缩略版的心电图。“就像每个人都有一张身份证,DNA指纹就是玉米的‘分子身份证’。”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少数骨干亲本的集中应用,让玉米品种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套牌现象也因此泛滥。“我们每年开展品种真实性、一致性、种子真伪等鉴定20000多份次,为企业、科研单位、农民的打假维权、科研育种、种子生产等提供技术服务。”王凤格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的玉米标准DNA指纹比对服务平台收集了玉米“分子身份证”22000多张。
“过去抽检,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现在有了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最快只要一天就能拿到结果。”王凤格说,“这就好比把玉米品种的DNA指纹编成二维码,一‘扫’就能验明正身。”
黄丛林:用菊花打通一、二、三产业
打开锡箔包装,黄丛林拿出一个硬币大小的干菊花投入茶杯,倒进开水。
那花儿仿佛苏醒了一般,金黄的花瓣片片舒展开来。转眼间,像乒乓球大小的一个花球悬浮在水中,水也渐渐变成澄澈的蜜色,喝一口,香润怡人。
“这个市面上卖12块钱一朵,但只是一般的产品,真正的VIP是它。”黄丛林指着一个一寸见方的红色塑封包,“这个要冷藏,沏完水比刚才那个大一倍,一年只生产两万朵,一朵卖158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北京菊花育种研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丛林的办公室像个产品陈列室,从鞋垫、枕头,到茶、酒,再到保健品……“这些都是用菊花做的。”黄丛林说,“我们已经开发了不同系列总计38个产品。”
黄丛林曾留学法国,法国同行对待基础研究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他们搞基础研究不是为了发几篇文章,而是真正要解决现实问题。”
留学归来的黄丛林正赶上单位转变职能,与市场对接,在认真研究和调研之后,原本学园艺系果树专业的他选择了菊花,“一是因为咱们院里只有菊花还算空白;二是觉得做菊花有前途,是一个能打通一、二、三产业的品种”。
近10年间,黄丛林率领团队组建立了北京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培育出国内第一个审定的茶菊品种“玉台1号”,第一个审定的食用菊花品种“白玉1号”,还制定了北京市茶菊生产地方标准。在京郊四海,在平谷大兴庄,在河南内乡……昔日的穷山沟,如今被金灿灿的菊花装点得格外美丽。在黄丛林团队的帮助下,菊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了种植业、加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 (谈琳蔡万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