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制种被盗案背后的“天价之谜”
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科研价值近亿元的1200多个玉米棒子在一个早上被盗。武威市公安局对外发布的信息,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一起天价玉米制种科研产品被盗案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天价种子失而复得
武威市公安局发布的消息在当地乃至全国引起不小的反响: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多年科研价值近亿元的玉米制种被盗, 该局凉州分局快速反应、多警联动,经过3天的缜密侦查,准确锁定盗窃犯罪嫌疑人蔡桂兰(化名)并将其抓获归案。
10月7日17时,凉州公安分局接到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报案称:其院内培育的新品玉米制种被盗。凉州区公安分局刑侦二大队、技术民警和金羊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展开案件侦破工作。经现场调查,被盗玉米制种系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科院)经过多年精心研发培育的新品玉米制种,科研价值预计近亿元,为一起特大盗窃科研产品案件。
听到1200余个玉米制种丢失的消息,“我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两条腿也站不住了,万一出现自己担心的后果,损失将不堪设想,当时心想得赶紧报案。”武威市农科院副院长万廷文告诉记者。
10月10日早7时许,专案组民警在案发现场空地上发现疑似袋装被盗玉米制种,遂迅速调集刑侦技术人员和警犬对现场及袋装玉米棒进行勘验,经勘验核实,袋装玉米棒确系被盗科研玉米制种,系犯罪嫌疑人慑于警方的强大侦查攻势偷偷放回原地。据此,专案组分析确定嫌疑人应系居住在周边的群众,立即组织警力对周边农户逐家逐人进行查访,并利用警犬对嗅源进行多次捕捉。经过连续工作,10月10日11时许,办案民警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系凉州区金羊镇农民蔡桂兰。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蔡桂兰交代犯罪经过。10月7日早上,蔡桂兰利用武威市农业科学院围墙豁口进入院内制种玉米地盗窃科研制种玉米棒1200余个,后来见公安民警查得紧,又于10月10日凌晨3时将被盗玉米棒偷放回原地。
目的仅仅是为了喂鸡
10月10日,犯罪嫌疑人蔡桂兰被凉州警方依法刑拘。11月9日,蔡桂兰被凉州警方采取取保候审措施。11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蔡桂兰的家中,她正和自己的儿子在自家的温棚中劳动,对于发生的一切,蔡桂兰仍然有些惊魂未定。
对于盗窃种子的初衷,年近50岁的蔡桂兰给记者的答案再也简单不过:“喂鸡!”
蔡桂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由于武威农科院旁边在修建,眼看着这些玉米棒子被土埋压而觉得可惜,蔡桂兰萌生了拿回家喂鸡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案发后,看到大批的警力带着警犬在村庄挨家挨户搜查,并巨额悬赏缉拿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她才感觉事态严重,便悄悄地将这些种子放回了原处。
既然是这么值钱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专人看守,为什么没有警告标示或者安装监控探头?这成为蔡桂兰和家人最大的疑惑。“我们觉得也就几十块钱的东西,如果知道是什么科研产品,我根本就不去动。”蔡桂兰懊悔地说。
万廷文告诉记者:“科研制种面积大,品种之繁多,杂交、自交等等不一而足,平常除了选择偏僻的地方科研育种外,也采取内紧外松的办法看护。而案发时,有施工队正在周围施工,我们要求他们严加看护并让对方做出承诺,不料还是发生这样的事情。”
记者从凉州警方了解到,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给这些种子做出一个权威的鉴定价格,才能给蔡桂兰的行为定罪量刑。仅仅从农科院近亿元的估价,不能够作为结案的依据,案件的走向,依然需要更严格的取证调查。
估值一亿元之说有何根据?
“这些玉米棒子加起来也就几十斤,按目前市场最高的种子价估算,也就是百十来块钱的价格,估值近亿元之说有什么根据?”记者的困惑,也正是社会热议的焦点。
11月19日中午,从海南育种基地返回武威市农科院的万廷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以前有关信息披露的是16年培育的结晶,实际上这个品种培育了30多年,实属来之不易。”万廷文解释说。
对于被盗的玉米种子,万廷文说:“前段时间,黑龙江省一家种业公司两次想以5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但出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卖给他们。”因保密原因,万廷文并未向记者透露关于这批被盗种子的名称和关于该品种的一些细节。万廷文说:“按科研成果、技术含量、隐形价值等估算,至少也是一个亿的品牌估值。可以这么说,如果某制种公司取得这些产品,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轻而易举地装备成一家有巨大竞争实力的制种企业。”
万廷文是全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被业界誉为大西北的袁隆平。万廷文说:“对于这些产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方能养育成人。一个亩产600斤的玉米品种,逐步发展为亩产2000斤的品种,并非一两年就可以完成,需要严谨而容不得半点差错的科研实验,年复一年数以万次的育种,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容易。”
1977年,万廷文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武威地区农科所工作。从此万廷文就与玉米育种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整整30年。
玉米育种,在当时的武威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每播种一代,从出苗到成熟,各物候期及生物学特征特性的观察记载、田间抗性调查鉴定、抽雄吐丝期间的套袋授粉、选种收获和试验数据计算分析,每一个环节万廷文都亲手干过,从来不敢有半点马虎。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以万廷文为主要成员的团队终于育成了武威历史上第一个玉米杂交品种“凉单1号”。这个以早熟、丰产为优点的品种一经试种成功,受到了武威及周边地区农民的青睐。“凉单1号”玉米杂交种在武威种植持续16年之久,累计推广535万亩,增产4.28亿斤,增收3.42亿元。武威及河西走廊的农民从此告别了玉米亩产不过600斤的历史,玉米亩产在短短的一两年内达到了1400斤。
2004年,万廷文主持育成的玉米杂交新品种“武科2号”通过甘肃省审定,其良好的抗逆性、耐密性、丰产性和稳定性,获得国内玉米育种界专家的一致好评。“酒好不怕巷子深”,“武科2号”很快走出甘肃,于2007年通过陕西省品种认定,并在华北、黄淮海地区种植推广,品种优势突出。
2008年10月,农业部专家组深入武威市凉州区,对1.2万亩玉米创高产田进行测产验收。经测定,平均亩产970.52公斤,创造了全国大面积玉米高产新纪录。其中“武科2号”最高亩产达到1167公斤,在所有创高产品种中名列第一。据专家测算,该品种年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增产4.8亿公斤,增收7.2亿元。
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扎根甘肃、30年潜心玉米育种事业的万廷文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接受了粮食生产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而在当年,全国每9亩玉米田中,有1亩使用的种子就是“吉祥1号”和“武科2号”,全国近4000万玉米种植户因播种“吉祥1号”增产7.2亿公斤,增收10.8亿元。这两个高产品种的培育者就是万廷文。
虽然被盗玉米失而复得,然而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万廷文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在地里培育时每一个玉米棒子都有类似身份证的身份吊牌,以明确它的出处来源,为下一步的科研做准备。出于科学的严谨态度,如果吊牌掉在地上,这个玉米棒子也不能再做下一步的培育。而案件发生的所有玉米棒子全部混在了一起,因为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而全部报废。”(文/图 记者 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