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企“出海”新西兰难在哪儿?

最近一年,中国继续成为新西兰乳品的最大买家,新西兰也成为包括伊利、大康牧业、雅士利等诸多乳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不过乳企“出海”到底会遇到什么难关?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张帆接受专访时坦言,如何跟当地打交道是中国乳企“走出去”面对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去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积累更多,去发达国家相对还是欠缺。新西兰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之一,政治、法律、人文和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差异,企业在这里投资合作和融入当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或许一般的中国企业很难理解,“走出去”最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选择标的,更不是人才,而是“融入”问题。

这种“融入”,尤其是“绿地投资”(备注:指从无到有的投资,相对于并购)风险更大。张帆以雅士利位于新西兰的工厂举例,“它就采取了‘绿地投资’的方式,需要在新西兰国内经过资源许可、政府审批等流程,还要承担好社会责任,和当地社区搞好关系,包括与毛利人相处等等。这种‘绿地投资’,比搞并购的风险要大,但这也是中国乳企海外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学会怎么“交朋友”,曾经历雅士利新西兰工厂兴建过程的雅士利新西兰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英祥表示,对获得这个许可的过程印象尤新。因为建厂当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当地居民和社团以及当地毛利部落打交道。经过多次的交流,双方也从相识、相知、到相信,最后成为朋友。

事实上,除了雅士利之外,国内一众乳企都对新西兰情有独钟。伊利累计在新西兰投资了30亿元,大康牧业则在新西兰收购了两个牧场,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乳业新莱特,恒大乳业也收购当地企业上马咔哇熊奶粉,蒙牛则与新西兰合作伙伴鹏欣、Miraka合作,计划在奶源、奶制品加工领域展开合作。

来自新西兰统计局的贸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的整个年度,新西兰乳制品的出口收入为120亿新西兰元,中国继续成为最大的买家。而且,目前新西兰的奶价正处于十年来的一个低位。在张帆看来,新西兰有着独特的优势,他形容“到新西兰发展是恰逢其时”,“从生产原料奶的角度来说,新西兰是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相对欧洲来说,新西兰到中国的距离差不多;企业投资也讲究该国与中国的关系,现在中新关系非常好;最后,国内乳制品市场的空间非常大,人均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但国内的环境压力,加上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牧场的条件,到新西兰发展是恰逢其时。”

其实,去年起,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境外奶粉商进行注册认证,目前通过该认证最多的国家就是新西兰。张帆认为,“这一方面说明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的工作到位,另一方面说明国内的监管机构对它的认可。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一直和国家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保持密切关系,对我们的政策跟得很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