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业插科技翅膀 给种子装基因马达

第十七届高交会正在深圳如火如荼地举行,与此同时,一场云集了全世界300多位农业基因组学界专家学者的盛会也在大鹏新区拉开帷幕。

11月16日至18日,由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福建农业大学主办,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大鹏新区管委会及深圳市中农京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农业基因组学大会在大鹏新区召开。包括多名中外院士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顶尖学界大腕作了大会报告,《自然—遗传学》主编、牛津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Myles Axton,与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共同担任了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代表市政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300多位学者专家云集

基因组学是生命科学领域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在农业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也为生物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提升到56%。据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钱前研究员介绍,目前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国际间协作,已经把水稻、小麦、玉米以及黄瓜等大概70%到80%的重要作物基因组测序完成,初步掌握了这些作物遗传基因的功能性状,研究水平已走在国际前列。

明年1月1日,我国即将正式实施旨在提高种子质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种子法》,明确要求国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技术研究。鼓励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供有效地科技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大会为农业基因组学最新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农业基因组学技术与农业育种搭建了合作平台。 据悉,此次大会主题为“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给种子装上基因的马达”,300多位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专家围绕农业基因组学、种子资源与育种等6个方面展开讨论。同时,大会还邀请了政府相关部门及种业龙头企业参与“产学研”对接洽谈。

深圳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自2011年起,深圳农业在GDP中占比统计数据已经为“零”,这次却吸引了来自世界农业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目光。深圳作为中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已将生物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分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着力构建全要素的政策支持体系布局。

围绕这一目标,深圳正加快集聚优质技术和产业资源,加快打造国际生物谷,努力建设生命科技强市、生命产业大市和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目前,深圳生物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已占全球半壁江山。

深圳正从以信息技术(IT)为主要驱动力,向以“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双驱动转变。去年9月,在连续举办了6届IT领袖峰会后,深圳又成功举办了首届BT领袖峰会,由此开启了“IT+BT”双峰会模式,成为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此次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科技盛会期间,同时召开全球顶尖的农业基因组学大会也是正是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又一典范。农业基因组学大会也将成为深圳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李家洋在发言中盛赞深圳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以及近年来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他说,没有“三农”的深圳,正逐步拥有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最前沿、最高精尖的科研成果。

国家级生物种业中心逐渐形成

大鹏新区,一年365天有356天空气优良,76%陆域面积被森林覆盖,不仅是深圳的生态净土,也是深圳最年轻的功能新区。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就给大鹏新区定下了“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的方针,要求新区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需求最大公约数。

新区围绕“三岛一区”(生物岛、生命岛、生态岛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深圳国际生物谷的建设,抓住生物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推进“一库一院两园”——国家基因库、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为国际生物谷建设储备项目和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大鹏新区已经成为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布局的重镇。

与生物农业的牵手,始于新区即将建成之际。2011年11月15日,第十三届高交会前的一天,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进行了揭牌仪式,正式落户大鹏新区。2014年,中国农科院又果断地将第二个重大项目安放在新区——农业基因组学研究所。这是首个农业基因组学国家级单位,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所。

近年来,新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出台“1+7”人才政策,使人才扎根新区,安居乐业,取得一项项丰硕成果,频频亮相顶级学术期刊。2014年11月,基因组所副所长黄三文团队找到黄瓜变苦的基因密码,登上了《科学》杂志封面。2015年9月,华大农业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迷你宠物猪又荣登《自然》杂志。

此次,全世界遗传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2位的《自然—遗传学》将农业基因组学大会放到了大鹏新区,吸引了全球农业科学家的目光,也必将吸引更多生物、生命科技人才来到这里创新创业。

通过产业与人才的集聚效应,大鹏新区将围绕农业基因组研究和产业开放形成农业生物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国家级“生物种业中心”。

大鹏新区基础研究 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届国际农业基因组学大会展示了大鹏新区成立近4年来在农业基因组研究方面的亮眼成绩。

2014年,新区投入扶持金额近1500万,扶持项目58个。新区企事业单位有42个项目获得科创委、经信委及发改委专项资金扶持,有1个项目获得2014年度科技专利奖。2014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约为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从业人员1500多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筑巢引得凤凰归。仅2014年,新区就引进8个创新创业团队,落户新区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总数达18个,为新区刚成立时的3倍。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团队、美国科学院院士罗兹曼教授团队、“孔雀计划”王荣福教授团队等6个院士团队已经落户新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及其5个产业化项目已落户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入驻大鹏的人才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均创下了历史纪录,为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资源与智慧力量。

近两年来,新区在包括农业基因组学在内的多个基础研究领域硕果累累。

今年2月10日,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的“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径”及“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两项成果分别入选科学技术部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据了解,“十大进展”中深圳所拥有的2项,均来自大鹏新区。

2015年11月,世界级奖项“突破奖”颁奖仪式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5年10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辆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据统计,2014年新区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别为160项和128项,申请量和授权量比上年均有大幅增长。

本版撰文 卢冬艳

(责任王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