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祯研究员:中国转基因产业化推迟了10 年

中国不仅人多地少,水资源也大约只占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左右。当前,我国将启动一个“双减”的项目,就是减少施化肥和施农药,因为这两者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劳动生产力跟发达国家很难进行比较,由于农产品价格异常的高,国家必须给予很多补贴。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甚至比国内更便宜。因此,当前国家有两个共识,一是农业的投入不能再高了,二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不能再高了。

从国际上来说,转基因农作物是1996年大规模的推广,当时是170万公顷,到去年为止已经到了1.8亿公顷,正好相当于中国耕地面积的1.5 倍,1996年到2014年间,整整增长了100倍的面积。而被主要应用的是两类基因,一类是抗虫基因,一类是抗除草剂基因,主要的四大作物大豆大约占8000多万公顷,其次是玉米棉花还有油菜

中国是在1986年开始启动转基因工程的,也是“863”计划刚开始没多久,当时世界上这项工作也刚刚开始,因此中国跟国际上基本是同步研发,而且中国还有一个优势,在80年代前期,中国的组织培养技术非常好,当时国际上的大生物公司都是请中国人做组织培养工作。

在90年代中末期,对中国的科技实力进行评估,当时评估了十几个学科,认为转基因技术是我们跟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当时国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大量的投资。2008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要专项,这个投资是长期的。这项工作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就是战略性高新技术。最近,我看到国产大飞机下线了,非常高兴,这比我们转基因早下线,实际上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应该有转基因领域的“大飞机”下线,但是没有下线。

来看看研究的成果吧,第一个是我国自主研究的抗虫棉。90年代后期转基因抗虫棉刚上市时97%是孟山都的产品,3%是我们的。2003年产生了逆转,是我们占97%,孟山都占3%。

很多人担心会不会“引狼入室”,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是不是为了防止我们某些的产业被国外人控制,就不用新技术?我们是否为了防止一个产业被国外垄断,就反对这项技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转基因抗虫水稻在2003年就研发出来了,当时产业化的条件比抗虫棉产业化都要好,但是到现在仍然没有产业化。到了今天,我们有一批比当年抗虫棉还要好的成果,就是产业化不了,这是科学家比较担心的问题,对国家也有很大影响的问题。

可以说,我们在几大作物上都有非常丰厚的积累,但主要的问题是产业化的环境。在90 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前期,国家都是积极采纳这些技术的,当时已经生产了,不但不避讳它,还把它作为一个卖点。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观点却迅速到了另外一个反面。

我认为,中国转基因技术水平和产品积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国家一再强调,积极研究,慎重推广,但是慎重到何时?尺度在于什么?关于转基因是否安全的问题,主流科学界是有统一的看法,不存在问题。有人说要保证绝对安全我们才能通过,在科学上有绝对吗?如果那样科学技术还能推广吗?

目前的状况是,中国的转基因产业化至少推迟了十年,但是国外的转基因技术却在继续前进。

文/朱祯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整理自朱祯在上海“转基因沙龙”上的讲话,并经其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