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麦病虫害综合高效防控新技术

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700万亩,总产500余万吨。四川气候生态条件复杂,小麦病虫害种类多、个体变异大、危害重;加之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因病虫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呈上升趋势。危害小麦的病虫害种类主要是三病(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两虫(蚜虫、红蜘蛛)。传统的防治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还会增强病虫的抗药性,产生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影响粮食安全。为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作物研究所共同研制集成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高效防控技术,该技术简单易行、劳动投入少、防控效果好、综合效益突出。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择抗病虫高产品种

四川农业科研部门在抗病育种方面成效突出,选育出多个抗条锈病及兼抗条锈病、白粉病的品种,对于抑制病害蔓延、减少产量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多数抗性品种的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左右,抗病性与高产难以协调。从控制性试验和生产实践结果来看,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且产量潜力突出的仅有川麦104、绵麦367、蜀麦969等少数几个品种,高产攻关田单产均在600公斤/亩以上,其中川麦104最高达单产696公斤/亩。与其他品种相比,这3个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也呈中等偏上。选择抗病虫兼顾高产的品种,是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二、播前拌种,减少地下害虫和蚜虫的危害

药剂拌种是小麦播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四川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在播种前拌种有利于防治蚜虫和地下害虫。小麦抗蚜育种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蚜虫的迁飞和不专一取食性,每年主产麦区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而药剂拌种在小麦虫害防治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商业化防蚜拌种剂成分多样,防效差异极大,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吡虫啉种衣剂,拌种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有效果,据调查,在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即蚜量高峰期,百株蚜量不足5头(防治标准为500头),而对照处理近2000头,拌种后无需再进行喷药防治蚜虫。

三、关键时期实施“一喷多防”

在小麦整个生育期,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特点,需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1.选择关键的防治时期 防治的关键时期有两个:一是拔节孕穗阶段。在拔节孕穗阶段,如果病虫害(主要是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达到防治标准(即条锈病为病叶率达到0.5%~1.0%;白粉病为病叶率达到10%;蚜虫为百茎蚜量500头或蚜株率20%),要及时喷药防治,如果混合发生则可混合喷药防治。二是抽穗至开花初期。抽穗至开花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而目前四川尚未有高抗赤霉病的品种,在此关键时期必须喷药防治赤霉病;此时也是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需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

2.选择针对性药剂 病虫害易产生抗药性,已有研究表明,氧化乐果对蚜虫的田间校正防效低于80%。而多数生物药剂对蚜虫的防控效果(田间校正防效低于60%)远不及化学药剂(田间校正防效高于90%),增效剂增效效果较弱且有选择性,因此需选择针对性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据多年试验和调查,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可选择丙环唑或三唑酮,防治蚜虫可选择吡虫啉(连续3年校正防效高于92.0%),防治赤霉病可选择甲基硫菌灵(连续4年试验对比田赤霉病籽率不足0.5%,对照处理病籽率3%~8%)。

3.选择最佳的喷药时间段 西南麦区蚜虫优势种群为禾谷缢管蚜(占麦田蚜虫种群数量的90%以上),其主要在早晨出来活动,上午9~10时叶面露水已经风干,喷雾雾滴容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较好。

如果病虫害混合发生,在拔节孕穗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克混合均匀喷雾。在抽穗至开花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克和70%甲基硫菌灵100克混合均匀喷雾。

四、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测

根据小麦品种布局、气候特点及病虫基数等资料,做好小麦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预测、监测,及时预警预报,可进一步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控质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魏会廷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汤永禄杨武云 李朝苏 李 俊)

主 编:刘建军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 主 编:张 ? 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 电 话:(028)8450499

电子信箱:kjdtcn@163.com 邮 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