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苏州现代“鱼米之乡”的新模样
发表日期:2015-11-13 01:56AM 阅览次数:
近日,又到“新米上市季”,素有“尝新”消费习惯的苏州人,发现市场上难觅地产新米。那么,“鱼米之乡”为啥难觅本地产品?其实,这个话题涉及的是苏州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农业如何定位?路该怎么走?蓝图是什么?
农业在苏州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小,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统计显示,2014年苏州农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贡献份额仅占5.6%,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举足轻重,一点也容不得马虎。道理很简单,因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具有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和社会文化的多重功能,是容纳了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产业。更现实地说,苏州市场的“稳价保供”离不开农业,苏州的生态安全格局离不开农业,苏州的广大农村居民增收离不开农业。
前几年苏州推进的“四个百万亩”工程(百万亩优质粮油、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特种水产、百万亩生态林地),正是基于农业重要基础地位的战略安排,为苏州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从根本上确立了苏州永久展现江南“鱼米之乡”风貌。
与此同时,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四个百万亩”为载体,苏州各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以规模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百万亩优质水稻”生产能力。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粮食专业合作等经济组织,建设一批连片百亩、千亩、万亩以上的水稻生产基地,推动规模生产,提高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以标准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百万亩特色水产”品牌建设,力争形成沿江特色产业带、沿湖蟹产业区、沿城生态休闲渔业圈的渔业“一带、一区、一圈”;以设施化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百万亩高效园艺”综合效益;以生态化为重点,进一步发挥“百万亩生态林地”美化功能。
从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角度来看,生产“大路货”产品,苏州农业已经没有出路,唯有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才是苏州农业的努力方向。这也正是一般粮店、超市鲜见地产优质大米身影的原因之一。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现代苏州农业还应着力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农村土地确权,从根本上确保“四个百万亩”的“红线”不被突破;二是继续探索、完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业“留得住人”;三是加快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让“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不成问题;四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为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供牢固的技术保障。
除了地产的名特优农产品令人期待与向往,当今的苏州农业、农村正在与广大市民的观光、休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应当是苏州现代“鱼米之乡”呈现的另外一种新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