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研修班赴德国学习体...

10月10-31日,有幸参加市委组织部安排的“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研修班”,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学习和考察访问,与德国相关的政商界人士、社会组织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从另外一个视角对德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以前对德国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三个层面:一是二战和希特勒,二是“柏林墙”的倒塌,三是工业4.0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德国联邦政府于2013年提出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旨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被誉为“工业4.0概念”的生产模式,普遍认为将可能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现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培训学习观感和思考。

一、 仰望星空的大师巨匠

到柏林市政厅附近小树林里拜谒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崇敬之情由心而生,禁不住想起《共产党宣言》的开篇名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徘徊。”驻足位于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仿佛看见了200多年前大师年轻时候的翩然身影,以及在他在25岁那年发表的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有,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莱布尼茨等等,这些仰望星空的思想巨匠可谓群星璀璨、光芒四射,为德国乃至全人类奉献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财富。进入20世纪,先后有76位德国人获诺贝尔奖殊荣,更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加上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德国人差不多分享了诺贝尔奖总数的一半。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据说,这是钱学森院士生前提出的问题,后来被人们概括为“钱学森之问”。这惊天一问,暴露出的是我们在思想理论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改变人类世界文明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德国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崇尚学术卓越的治学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以及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快速推动国家和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

二、 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哀鸿遍野,惟有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牢牢支撑了欧洲危局,成为欧元区“定海神针”。欧元区至今屹立不倒,德国制造功不可没。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等符号,成为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优秀品质。自1887年走上工业复兴道路,德国制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秘诀,除了德国具有完备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外,重要的就是稳定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能工巧匠。

无论是工程师、高级技工,还是普通工人,每人都有一手绝活,有的是祖上传承。如我们考察的柏林Ernst Augustin水泵公司,就是一个传承三代的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把水泵做到极致的“百年老店”。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德国工匠精神。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德国人宁愿一辈子做技术工人而不是追求高校文凭,一方面是德国制造对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同等丰厚的待遇,高级技工更是人才难求;另一方面是遍布德国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甚至应用技术大学,它们成了培养能工巧匠的摇篮。此外,德国行业协会的培训和企业内部的实地训练也非常普遍。

据了解,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目前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两张毕业证书,一张毕业证书代表着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所达到的水平;一张为技术等级证书,代表着学生在相应职业岗位方面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德国的教育通道非常畅通,职业学校学生或技术工人也可以申请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拿到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

和德国比较,中国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显得明显落后。究其原因,一是在教育上,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抱守“成名成家”的观念,“学霸”受到追捧,“差生”遭到冷遇,高分低能普遍;二是在人才使用上,过分看重文凭,看重名校,企业缺乏重视人才培养的战略眼光,陷入“招人,走人,缺人”的怪圈。德国推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三、 无处不在的社会组织

这次到德国,我们接触得更多的是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合作伙伴等社会组织,有的是区域性协作,如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就是旨在全面处理莱茵河流域保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区域组织,法兰克福地区管理局就是服务于域内75个城镇的地区组织;有的是行业性联盟,如柏林工商联、柏林经济技术伙伴公司、欧亚风能联合会;有的是项目性合作团队。这些协会或联盟的共同特点,就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自愿组织起来,按照法律要求、市场规则和内部章程开展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据了解,德国大约有100万个社会组织,其中近60万家为登记注册的,约50万家为未注册登记组织,可分为互益性和公益性两大类。公益性组织涵盖了医疗、环保、教育、体育、文化、慈善救助等领域,是德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重要支柱;互益性组织以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具有影响的社会组织,也参与政府主导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区域或行业发展规划咨询,开展行业认证和职业培训,组织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协作,提供公益性服务。可以说,社会组织在德国无处不在,对德国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运行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已经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我们和德国虽然国情有所不同,但德国社会组织规范的运作手法、过硬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社会公信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