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低迷将迫使产业技术进步

玉米价格低迷将迫使产业技术进步

今年,国家出台玉米临时收储新政策,玉米收购价格比去年降低0.12元/斤(降幅约10%),但各地市场的实际反应远比这更剧烈,玉米收购价格与期货价格普遍降低20%以上,其中黄淮海地区市场价格同比下降25%。这将促使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更加接近市场水平,进一步,国家将会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同时,还会使农业科技进步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由于今年玉米价格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可能减少近千亿元。国家必将改变粮食生产补贴办法,将补贴与收储价格分离,这是必然趋势。因为只有把补贴与收购价格分离,才能把钱真正补贴给种地农民,对种地农民有利;才能使价格回归市场,对消费者和加工企业有利;才能恢复市场价格信号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结构调整;还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对国家有利。

许多农民可能会放弃那些虽然增产但采用成本较高的先进技术,以降低投入和成本,他们会为了降低成本而更多地采用先进但简单的耕作和管理技术,更多地采用新品种和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这将促使企业和要求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各类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在降低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粮商将严把质量关,例如拒收霉变率超过2%的玉米。这会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推迟收获时间,推广冬收作业(通常11月份降雪以后直接收获籽粒),使玉米果穗在田间充分风干,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这就要求玉米品种必须在成熟后一至两个月内一直保持田间直立性,以降低籽粒含水率、霉变率和烘干成本。总之,农民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这种趋势在今年不甚普遍,但用不了几年就会在全国主产区表现出来。

其实这些技术并不算先进,但以往的收购价格补贴政策实现和维持了高价收购,农民并不关心籽粒含水量,也不关心籽粒霉变率,对生产成本也较为容忍,现在则必须斤斤计较,想方设法降低籽粒含水率和霉变率,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从而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

春玉米主产区推广冬收玉米将会有一大批玉米品种发生田间倒折。这意味着许多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型品种,收获时含水量高,冬季不能“站杆”易倒伏和霉变率高的老品种都将被淘汰出局。德美亚系列品种的南移,实际上突破了科技人员和种子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反映了农民对直接收获籽粒的矮杆、早熟、耐密植、抗倒伏品种的迫切需求。

冬收技术的推广将对玉米育种方向产生强烈冲击。概括起来说,玉米育种要实现“三改”和“三必须”。

第一,改革育种方向。必须缩短生育期,才能实现机械化直收籽粒和降低含水率,减少烘干和田间作业成本的目标。

第二,改良种质。必须使用美国种质,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合理改良国内种质,充分利用其适应性,提高抗倒伏、快速脱水和抗霉变能力。

第三,改革育种技术路线。必须在育种的关键环节增加田间种植密度,施加抗逆选择压。即使用美国和欧洲自交系选育二环系,也需要在分离早代增加种植密度,并增加对其他主要逆境的选择压。在组合测试阶段,也要经过较高密度筛选,才能选育出低风险型杂交种。

在黄淮海地区,同样需要矮杆早熟和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的新品种,减少机械收获损失,降低烘干成本。总之,农民将改变种植习惯,采用“新技术”,成为带动科技进步的拉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转变,必将完善土地流转或新型合作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型,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尽管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农民将不得不这样做。这将促进农民群体分化和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张世煌 徐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