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夺食”正品 种子“套牌”让市场乱了套

见过汽车“套牌”,见过种子“套牌”吗?今天,这种现象在种业界已司空见惯。

通过连续不断打击,现在的种子市场,劣质种子少了,假冒种子却并不少见,其中最多的是“套牌”种子。

11月2日在郑州举行的农业部种子市场监管座谈会上,与会的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用种育种大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农业和种子管理部门的代表,以及育种专家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公司负责人,齐声疾呼严厉打击种业“套牌”行为。

种业“套牌”狂种子无保障

“我们育成的玉米新品种伟科702,2011年刚刚通过国家的审定试验程序,去年就在海南发现有人偷繁了父本100亩,我们只能花高价从农民手中买回来,但今年在西北地区又发现35个制种单位侵权种植2万多亩,让我们束手无策。”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

玉米育种攻关专家组成员陈伟程,说起自己研发的优质品种很快就被“套牌”,很是无奈。

专家介绍说,所谓“套牌”,是指以A品种冒充已审定的、具有合法市场准入资质的B品种的假冒行为,或者更换正牌种子外部包装私自销售的行为。有关部门从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市场抽查中发现,玉米和水稻疑似“套牌”品种占到10%左右;今年对玉米市场进行暗访购样,700个品种中有400多个品种疑似“套牌”,占比高达58%。

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程相文深深体会到,国内种业市场侵权、套牌、仿制现象严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影响了种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农作物种业的科技创新。

“窃种不为偷”产权难保护

“"套牌"品种占到10%左右是保守数字,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达7000多家,90%的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大多数都"只买不研"。为了存活下去,这些企业自然会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盗版"、"山寨"不一而足。”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杨远柱说。

“这对于那些做研发的企业极不公平。因为种子研发投入很大,周期需要8到10年,辛辛苦苦研发出来,几个月就被人"套牌",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育种家创新的积极性。”河南金博士种业公司董事长闫永生说。

“造成目前种业现状的原因在于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湖北省种子集团总经理袁国保表示,“一些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拿了别人物质上的东西才算"窃",而没有意识到拿了别人的无形资产去模仿、照抄也算"偷"。”

“"套牌"等侵权违法企业难以清除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保护。”参会的河南省监察厅一位代表说,“一些地方认为"套牌"侵权的种子假而不劣、价格便宜、农民欢迎,对"套牌"侵权违法行为危害性认识不足,打击力度不够,甚至进行地方保护。”

打击“假种子”专业来执法

对于“套牌”等假冒种子,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一直采取高压严打态势。尽管如此,种子市场上侵权、套牌、仿制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趋势。

对于这种“越打越假”现象,河南秋乐种业公司总经理李继军认为,原因之一在于种子经营门槛过低,一个村子就有十几家种子门市部,这种过低的准入门槛不仅给市场监管带来压力,而且也造成假冒种子、套牌侵权行为案件不断发生。

种子市场监管目前存在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并存的局面,但种子监管专业性很强,非专业人员对“套牌”等侵权行为很难鉴别且鉴定时间过长,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容易因不专业而给种子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一定影响。李继军认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谁都管但谁都管不好。他建议种子执法由种子管理部门专业执法,以利于市场监管。(胡心洁,曾凡泓)(责任张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