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打造玉米制种信息化平台

“要完善质量追溯系统和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村级信息采集点,配套信息数据采集、汇总、存储及发布等设施设备,为基地监管提供信息支撑。”3日,在张掖举行的甘肃省制种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落实工作座谈会上,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指出,甘肃制种大县要打造基地监管信息平台,让奖励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甘肃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省玉米制种已经成为河西走廊的支柱产业和“黄金产业”。自2010年以来,张掖市杂交玉米种子基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但是,对制种监管缺乏信息化手段,种子质量检测数据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甘肃玉米制种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发展。
“通过‘互联网+’模式,从企业准入,基地划分,玉米长势、采收和加工销售全程实现编码管理,实现玉米种子的质量安全追溯。”甘肃省种子管理局局长常宏在座谈会上透露,目前,甘肃正在探索打造“互联网+制种产业”为玉米制种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现已着手启动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信息监管云服务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张掖为核心,中心设在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区,辐射周边县区。我们将力争在2016年全部投入建成使用。”
据介绍,甘肃省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信息监管云服务平台建成后,可以实现对制种生产过程监管与服务、玉米种子检测数据监管、种子防伪追溯监管、制种数据统计分析等,对于甘肃省进一步规范制种行业、建设科学、规范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推动玉米制种产业化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杨祁峰指出,农业部对制种大县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中明确要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基地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张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武威凉州区等甘肃省的四个制种大县要将补助资金用在“刀刃”上。(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