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农民自繁自用种子出售串换引争议

法制网讯记者 朱宁宁“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法修订草案第三十七条的这一规定,争议较大。10月31日,多位常委会委员及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时建议取消该规定。

许为钢委员说,为了保证种子质量、保证农民用种安全,对种子生产是有严格管理制度的,比如检疫制度、种子加工质量标准、纯度、净度、发芽率等。如果农民将自繁自用剩下的种子拿到市场上销售,这些种子将难以得到监管和保证,买这些种子和接受串换种子的农民在用种上有出现不安全的可能。如果发生了用种质量而产生纠纷,也无法进行追溯。他认为,不应在市场上进行串换和销售农民自繁自用的种子。

“现在土地流转比例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高于30%,有很多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和经济组织都在进行粮食生产或者种子生产。这条规定出来以后,他们可以不办任何证,就把种子拿到市场上销售,这就已经不是自繁自用,而是商业目的了。但在市场管理中,基本上无法区分是自繁自用还是他用,容易出现市场混乱,给各级主管部门市场维护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也让某些不遵守法律法规的种子生产商、经营者借此逃避对主要农作物林木种子生产许可制度的管理。”许为钢建议删除第三十七条。

郭凤莲委员认为这一规定放得过宽。农民自繁自用的种子,有些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出现假冒伪劣种子往往也是以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为突破口,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太松,否则会侵害农民利益。现实中有的以自繁自用的名义,实际上是销售假种子,这样的事例很多,给农民带来了极大危害。

张平委员认为对自繁自用的种子能否销售应有一个界定。“目前,有的农户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上万亩土地,产品剩余量十分巨大。如果不获得经营许可证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对种子的优育优化将会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极有可能是负面影响。如果大面积种植出现问题,将是法律的一个盲点,无法追责。”他建议,在“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后面增加一句“如果不属于规模化经营或者如果不属于规模化商业运营,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同时在“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后加上“但应后果自负”。

“农民自繁的种子在市场上自由销售,管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农民的个体很多,一定要有所规范。如果放得太宽,每一家、每一个村寨、每一亩地中都会弄出种子来,会出现新的假冒伪劣,农民自繁的种子没有历史记载、没有科学依据,是没有办法追溯的。如果允许农民在市场上自由串换、销售,可能会失去管控。”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禄智明建议,在修订草案第三十七条后面加上一定的限制,“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应进行量化或者制定更为具体的规定,如果没有限制可能会给农民造成损失。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也不鼓励在市场上销售农民自繁自用的种子:“种子市场混乱,就是因为一些小的经销商可以随意做,违法成本太低,我们既要考虑农民买种子的成本,也要考虑假冒伪劣种子对农民造成的损失。”

“这会给种子管理、执法和农业生产带来问题,种子监管和种子执法也无法可依。”全国人大代表何健忠建议,在种子串换数量、播种面积等方面进行一定约束和出台相关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