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达到历史高位 仓容不足矛盾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106.6万吨,较2014年增长3.3%。至此,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二连丰”。

在粮食总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

记者从国家粮食局了解到,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

从日前国家粮食局网站发布的做好2015年秋粮收购和秋季安全储粮工作的通知表示,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矛盾突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和总需求量缺口不到500亿斤,却出现进口过亿吨的情况,中外粮食价格差距过大是主要原因。

要想减少进口,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办法。然而这很难实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经济作物不低于170亩、粮食作物不低于300亩的农业经营规模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目前土地碎片化经营严重,土地流转仅有3.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8.8%,大多数耕地还在个人手里,在全面流转完成,并形成规模化经营以前,国内农业很难有国际竞争力。

即使是规模农业,前景也不乐观。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j曾表示,中国劳动力实际工资从2005年以来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耕地租金2008-2013年间在东北和华北分别提高了51%和70%。并认为这种上升走势今后十年将更为明显。他进一步指出,物质成本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劳力和土地成本变化是国家内的,是显着影响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并认为在一些领域,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并非是阶段性的。

针对这一问题,《人民日报》也罕见刊文指出,“三量齐增”反应出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文中谈到“三量齐增现象是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但根本原因还是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

据《半月谈》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这些年我国粮食增产最主要是玉米增产。“近10年,玉米产量年均增长5.2%,10年累计增长65%。10年前我国玉米年产1.3亿吨,现在2.15亿吨。10年前玉米产量没有稻谷多,现在则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与此相对应,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长,10年累计增加45%。同期小麦播种面积增加12%,水稻增加7%,其他杂粮作物,如国内市场需要的杂豆、荞麦等小品种,播种面积则减少了25%,加之大豆面积大幅减少,腾出来的土地大都种了玉米。

玉米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增长是不断的政策性提价的结果。“现在如果把东北的玉米拉到广州口岸,跟国外的玉米拉到广州口岸相比,差价在每吨七八百块钱,要是没有关税配额的管理,国外玉米将在顷刻间淹没国内市场。”程国强说。

据了解,我国对玉米、小麦、大米等主粮进口实行配额管理,但其他不少小的粮食品种并没有进口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玉米价格畸高的情况下,国际替代粮进口迅速增加。如去年高粱和饲料大麦的进口量都超过了500万吨,前者增长3倍,后者也翻了一番。

而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库存一亿数千万吨,相当于前几年一年的产量。程国强说,我们不需要所有粮食都靠自己生产,一是资源环境承载不了,二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也没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