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小杂粮发展崛起正当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辖榆阳、府谷、神木等12个区县,人口约400万,耕地64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

小杂粮是榆林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为了助推小杂粮发展,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榆林小杂粮抓住这一机遇,从品种、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着手,多方耕耘,小杂粮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之势。

注重品种改良据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叶锋介绍,在种植规模上,榆林市小杂粮与大宗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呈三分天下的格局,在榆林市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以前,榆林市小杂粮种植面积达220万亩,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35%左右,总产量22万吨,平均亩产100公斤。

近年来,榆林市调整思路,建设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精量播种、地膜覆盖、沼液浸种、有机肥拌种等关键技术,以谷子发白病、绿豆锈病等为主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2014年数据显示,榆林市小杂粮种植面积140万亩,总产量达16.2万吨,平均亩产116公斤,亩产水平较2010年增加了16%,其中谷子40万亩,产量6.4万吨;糜子23万亩,产量2.5万吨;荞麦27万亩,产量2.4万吨;绿豆32.3万亩,产量3.4万吨;红小豆11.9万亩,产量1.1万吨,基本实现了由扩大面积向提高单产的方向转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冯佰利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陕北小杂粮种类多、分布广,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就达16大类100多个品种。”2007年,第四届国际荞麦大会组 委会认定:中国榆林为世界红花荞麦产业化示范先进区;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小杂粮作物的优势产区。

近年来,榆林市在谷子、绿豆等小杂粮优生区,通过提纯复壮、种子包衣等,实施小杂粮良种统繁统供,目前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榆林市通过外引内推,先后引进了晋谷21和29、生长07、汾选3号等谷子新品种,积极推广黑九枝等本地选育的优良品种,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2015年在全榆林市范围内实施谷子良种统繁统供10万亩。同时,在12县区各建设了1个“小杂粮旱作农业技术综合示范点”,设立品种展示、高产攻关、新产品示范、试验研究、标准化栽培示范等5个功能区,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

坚持技术创新“榆林小杂粮耕作技术落后,产量较低,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更难实现,耕作显得粗放,效益难以得到更大提高。”冯佰利介绍。

引进先进耕种收割加工设备,成为榆林小杂粮行业发展的前提。

在定边县红盛小杂粮合作社,记者看到,一个由60多家农户组建而成的合作社,拥有耕地机3台、播种机1台、收割机1台以及多功能清粮脱壳机1台、多功能清粮机1台、10吨地磅一台、等级分类机一组、脱壳机1台、色选机1 台、电动筛选机1台、石磨机组一套、标准化验检验设备1套、包装设备全套、运输机1辆。

为了解决小杂粮加工技术落后问题,提高小杂粮加工转化率,榆林市小杂粮不单要做原粮供应商,还要做好杂粮的精深加工工作,避免大多为籽粒脱壳精选、大包装换小包装等现象。

面对这样问题,榆林市当地的一些小杂粮加工企业,纷纷带头更新加工设备,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定边县塞雪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企业已从昏暗破旧的老厂房,搬迁至定边县工业园区,生产车间通过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研制,成功安装了生产1.5万吨荞麦系列产品的加工设备。

还有,陕西定之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改普通磨面机为石磨,保障了产品质量。

神木丰禾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5000万元,建设“丰禾生态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养殖、繁种、采摘多方现代化。

府谷县民永兴农产品开发有限 责任公司每年都购进新设备,大型机械需要走进厂家,小型机械则从网上购买,按照说明书自主安装,即可投入使用。

推动小杂粮品牌化、产业化叶锋说:“陕北小杂粮品质优势凸显,正在实现从品质增收向品牌增效转变。”榆林市小杂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诸多名优农产品,如横山大明绿豆、靖边荞麦、绥德麻豇豆、小日月糜、黑谷子、连枷条黑豆、清涧绿黑豆(双青豆)等。这些地方农产品特点突出、品质优良,只是存在着优质不优价现象。

其实,榆林市的荞麦、绿豆、小豆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日本、东南亚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叶锋说,榆林市将依托《榆林市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规划》,申请注册榆林小杂粮区域公共母品牌,鼓励小杂粮企业创立自主子品牌,形成“母子品牌”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把榆林市优质农产品打造成榆林城市的新名片。

同时,利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府谷黄米之乡”“神木黑豆之乡”

的契机,大力宣传榆林市优质小杂粮产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农业企业创立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让品牌产生效益。

近年来,榆林市已打造府谷糜子、神木黑豆、米脂谷子、横山绿豆、定靖荞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小杂粮加工企业,形成39家以加工小杂粮为主的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占全市龙头企业总数的17.7%,注册商标100个以上,涌现了一批陕西省著名商标,绿豆、荞麦常年出口免检,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在产业化方面,榆林市注重加大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将紧紧围绕谷子、绿豆、荞麦、糜子、黑豆等优势农产品,加大对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规范企业运行,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系,最大限度地转化原粮,实现产地加工增值。

小杂粮产业能否健康发展,除生产技术外,关键在于市场,而营销又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

叶锋表示,榆林市将大力推进四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市有区域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集散市场的目标。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促进小杂粮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大电子商务开发力度,鼓励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在京东、淘宝等网络平台设立营销门店。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发挥“能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