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档案不健全蔬菜水果不上市(图)

新《食品安全法》对生产主体的责任有了更高要求,具体体现在产地准出制度的落实上。规范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一方面可有效过滤有安全风险的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安全;另一方面也在促进着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着生产者良好的生产习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主产地开始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积累了相应的经验,请看本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安徽:产地准出扞卫舌尖安全

今年年初开始,合肥老板张立新在流转的1000亩土地上种起露天蔬菜来。让市民吃上放心安全的绿色蔬菜一直是张立新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张立新在庐阳区三十岗乡桃蹊农场开辟了试验田。8月份,尝到第一批亲手种植的的蔬菜,张立新激动地哭了:我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味道!10月份起,“桃蹊露天有机蔬菜”正式对外销售。

安全把关从生产者开始

像张立新这样致力于“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安徽不断涌现。这得益于该省农业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强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所做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安徽省农委向全省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要围绕市场准入要求,积极开展产地准出试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单纯只是管点上的风险,更重在把系统性、出入性风险予以防范。”安徽省农委质量安全处处长吕国文介绍,经过这些年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监管意识、重视程度、管理力度都在加大,已经初见成果。安徽拟通过产地准出进一步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引导生产主体按照“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要求落实管理措施。

每天清晨,桃蹊农场千亩蔬菜基地的工人们采摘下新鲜的蔬菜,立即放进标有注册商和生产场地、时间、产品认证、联系电话的包装盒内。一盒盒包装好的蔬菜进入物流车上,随后被发往合肥市的东西南北,中午就能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虽然与普通农户种菜的工作量相比,我们的复杂繁琐多了。但给老百姓一个放心安全值得。”张立新介绍说,规范农产品生产纪录是每天必做的一项工作,负责质量安全的农技人员签字后才可以销售。除了农业部门进行的抽检外,他们企业自己也开展日常自律性检测。

生产主体要做好五件事

“农业部门要引导生产主体做好五件事。”吕国文告诉记者,首先是健全准出管理制度。产地准出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生产主体以及“三品”获证单位要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控、生产记录审核和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

规范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产品生产单位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真实全面记录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操作和质量控制情况及产品销售对象,严格记录管理,记录保存二年。农产品销售前,应当对农产品的生产、用药等记录进行审核,确认符合生产标准和安全采摘期(休药期)规定的,经企业质量安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方可销售。

开展自律性检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生产主体以及“三品”获证单位必须建立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品种相适应的质量检测制度。所生产的农产品在上市前,应当分期分批安排自律性检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上市销售。没有及时检测的农产品,销售时应当提供“三品”认证等质量证明,或产地准出证明、销售凭证等责任证明。

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生产单位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包装标识。包装标识须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及联系方式、产品认证登记情况等信息,并严格档案管理,确保产品流向可追踪。

加强质量追溯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生产主体以及“三品”获证单位,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或数据库。

农业部门重在做好认证监管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残检测员朱海燕的工作是每天去田里取样。经过清洗、加工、溶液提取、仪器检测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蔬菜采摘当天就可以出具“快速定性检测报告”。

“前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一般在农贸市场进行抽检,即使发现农残超标,由于流通环节较多,追溯起来十分困难。现在关口前移,就能避免和制止问题出现。”朱海燕说,一旦发现超标后,就会立刻通知种植户,禁止这次蔬菜上市销售,并且该批蔬菜一段时间内不能再用农药。等过了安全间隔期之后,我们会继续复检,直到农药残留达标后才准上市。

“产地准出就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将危害因子控制到最低。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以追责。”吕国文称,农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地按照产品类别和生产经营主体类型,将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认证标志、动植物检疫合格证明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等质量证明,以及生产主体出具的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和销售凭证等责任证明作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的基础条件。

“产地准出只是农产品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除了源头把控,生产、运输、流通整个过程的监管同样重要。通过制度的规范倒逼全社会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牢牢扞卫‘舌尖上的安全’。”吕国文称。

海南:检测不合格一律就地销毁

海南作为我国的冬季“菜篮子”,每年出岛冬季瓜菜330多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各地消费者健康。为了拎稳国人冬季“菜篮子”,今年起,海南将对所有出岛农产品进行抽检,凡检测不合格的,一律由产地农业部门监督销毁。

“这几年农产品质量检测越来越严,出岛的每车瓜菜都要抽样检测合格后才给放行。”1992年就来海南从事瓜菜运销的乐东琼辉果菜保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广坦言,去年两车瓜菜因抽检不合格在出岛码头被当场扣下销毁,所有损失由运销商自己承担,在农业执法部门的高压态势下,瓜菜运销商的安全意识不得不提高。

“有安全,才能有市场;有品质,才能有价格。”主做北京市场的王广深知安全对销量的重要性,在海南乐东县建有田头市场他,为了申请省级农产品市场,在农业部门要求下出资100多万元购买了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设备,并聘请专职人员用于检测和报送相关信息。

据了解,为了加强源头管理,及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海南每年都会对重点瓜菜生产乡镇即将采收的田洋进行抽样,尤其对瓜菜质量问题频发、管理较为松散的田洋进行重点监测。根据《2015年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方案》,今年海南各市县农产品检测站瓜菜快速检测量将超过20万份,出岛瓜菜检查抽检量在5万份以上。同时,海南省还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深入主要生产基地进行上千份抽样检测。

近年来,为确保农产品质量监管落到实处,海南省农业厅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条件建设,先后落实质检体系建设资金3.2亿元,建设县级质检机构18个、建立225个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去年,海南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建设,将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力争2~3年内,在全省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及注册登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主要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虽然海南早已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但仍难免出现个别质量问题,产地准出制度的效果也引起不少消费者担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书记徐志认为,我国小而散的农业生产主体现状,决定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建设的难度。以海南豇豆生产为例,多为农民小规模经营,运销商必须收购多个种植户、多个市县的产品才能装车运输,导致产品还没出产地就已混合,因此一出问题就是海南产品出问题,很难实现精准追溯。

同时,小规模农户经营主体由于经济实力不足,生产技术千差万别,个别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困难,存在安全隐患。徐志直言, “数以十万计的田头抽检难度可想而知,对基层质检经费和人员保障都是极大考验,应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通过定期、合理布点抽样检测,发现安全隐患。”

对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过轻,尤其是对小的生产主体,多数只是销毁农产品,而其他方面惩罚过少的现状。徐志建议,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作用,加强生产者自律,统一生产要求,从源头保障安全。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罗金辉称,从该中心目前监测数据分析来看,海南农产品质量总体良好,个别点上需加强监管。

投稿邮箱:service@agron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