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耕联种 能否推动中国农业新飞跃

整整10亩稻田,一个67岁的老人,咋割?

眯眼望着金黄的稻田,戴启楼却一脸轻松:“我老头子一个人收割足够。”

老戴是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三河村农民。搁两年前,老戴一到收获季节就犯愁:儿子两口子在外打工,老伴身体又不好,他一个人四处找人帮忙收割不说,更闹心的是,满地秸秆往哪里堆。“那一年,邻居在地里烧秸秆,就隔一条小水沟,差点没把我家的稻田给烧了。”老戴现在想起都有些后怕。

今年好了,不但收割轻松了,秸秆也再不用焚烧了。因为,从去年开始,老戴的村子实行了“联耕联种”。

射阳的“联耕联种”,破解了中国农村屡见不鲜的一种困局: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各家几亩零散的玉米地里、稻田里忙着收割,子女和孙辈们则早已远离土地,在远方的城市里打工挣钱……

地该怎么种?

摆在农民面前的路大致有两条:一是多年来的家庭分散经营,最多只能借助小型农机;一是土地流转给大户或企业去规模经营,自己收取租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向规模要竞争力,第二条路自然而然地成为很多地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渠道。

然而,几千年来沉淀在农民心底的土地情结,令众多农民尤其是中老年农民存在“惜地”心理,加上土地流转中一些损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影响,很多农民依然固守着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农业大县射阳,160万亩的耕地,多年来土地流转的面积只有25万亩。

有没有第三条道路,让农民既可以不流转土地,又可以分享规模经营之利?

射阳县为此探索了3年,探索出“联耕联种”模式:一家家分散的土地,拆除田埂后连起来,联合实行大农机作业,基本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规模化经营。

看似简单的做法背后,却是对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由“散”到“统”的重大突破。

“三农”问题专家贺雪峰评价:“射阳联耕联种实现了分散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它将推动中国农业一次新飞跃!”

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联耕联种既保留了千万农民家庭经营的内核,又得到了农户间联合合作的好处,有效发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优势,为我国6.2亿亩平原宜耕耕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无心插柳

刘古成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小小创造,竟引起县农委的关注

与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类似,射阳的联耕联种最早也是源自农民的创造。54岁的兴桥镇青华村农民刘古成,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

刘古成家有两块责任田,前些年是“一家两制”:一块仅1亩左右的田流转了出去,“田块小,费时费力的,不合算”;另一块5.7亩的地还自己种,“舍不得啊,流转出去虽说有三四千元的租金,但一家人吃什么呀?”说到底,老刘还是舍不得丢开土地。

但是,这5亩多田让老刘很纠结,分田到户30多年了,这些年收成没啥增长不说,种起来还一点也不省力!眼看着村东边国营新洋农场在田里奔跑的大农机,老刘打心眼里羡慕:看人家这田种的,多轻松!咱能不能也把大农机用起来,真正实现机械化?

“一家七八亩,田分五六块”,因为按照土地肥力、田块远近平分,农户责任田“碎片化”现象在射阳非常普遍。大农机拐弯都拐不过来,怎么能真正用起来?刘古成和一些有同样心思的村民商量,能不能动员村里地块相连的几十户联合起来,铲掉各家的田埂,让大农机在地里跑起来?

2012年秋天,大农机“隆隆”地开到了青华村四组的地头,300多亩地,一天半时间就耕完了。刘古成和邻居们一边轻松地笑,一边忙着在各自田头埋下暗桩,“铲了田埂,界线还得划清啊,谁家也不能吃这个亏!”

大农机作业不仅给刘古成们带来了耕作的轻松,也带来了好收成。2013年夏收,刘古成家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往年最多也就800来斤。“大农机能深翻,秸秆还田增加了肥力,麦子在冬天也不容易受冻。”刘古成分析丰收的原因。

青华村农民这一自发的生产创造,以一季好收成赢得了大家的拥护,虽然这个创造起初并没有名字,而只是农民基于对大机械作业的朴素愿望。

刘古成他们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小小创造,很快引起射阳县农委的关注——农委首先看到了这种生产方式破解“秸秆还田”难题的价值。

秸秆,千百年来都是农民的燃料,如今却成了农村的老大难。“斤粮斤草啊!”射阳县农委主任戴亚生说,收一斤稻子就要收一斤秸秆,这么多秸秆现在不烧饭喂牛了,农民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焚烧。焚烧,就要造成污染;禁烧,这么多秸秆往哪去?戴亚生在乡镇工作多年,对基层干部没日没夜守在田头抓禁烧感触颇深,“严防死守啊!”

禁烧抓得再严,也终不能解决秸秆出路问题,农民大不了把秸秆推到田头沟塘河道中,让其在风雨中慢慢销蚀。

秸秆为什么不能还田?“以前用小农机,土地就翻那几厘米深,根本没法保证秸秆还田质量。秸秆还田,关键还要靠大农机深翻,可是每家每户碎片似的小田块又怎能容得下大农机?”戴亚生道出了秸秆还田难的尴尬。

2013年夏收,青华村的那片田地令戴亚生他们眼前一亮:破除各家田埂,分散的土地都连成一块了,大农机就进去了,秸秆就可以全量还田了!

当年秋,射阳在42个村试点推广这种分散农户将土地联合起来耕种的做法,并命名为“联耕联种”。“讲白了,就是根据农民自愿,将分属各家各户又相邻的土地联合起来统一耕种,地还是自家的地,耕作却实现了规模化。”戴亚生解释。

有心栽花

袖着手就能把田种了,农委说“好”的事情,农民当然认账

农委说“好”的事情,农民到底认不认账呢?

农民认不认账,联耕联种耕地面积是最好的回答。

2013年秋开始试点,2014年小麦联耕联种的面积达到全县种植面积的40%,今年水稻联耕联种的面积占全县的1/3强。海河镇联耕联种最大的一块土地,面积达到3.2万亩。

联耕联种推广为何能一路畅通?

“活了一大把年纪,种田从来没这么轻松过。”海河镇三河村78岁的胡建华谈起联耕联种来特别开心,“拿水稻来说,从耕地到育秧、插秧,再到最后收割,全程机械化,你袖着手就能把田种好!”

同村的胡往成讲起另一种轻松:“别看我现在悠闲,过去哪敢这样,要忙着在田里拔草呢!过去小农机翻地,就这么一??厚,秸秆翻不进去,杂草也多,光拔草都得三四遍。现在大农机深翻,活土层快到膝盖深,草哪长得出来?现在不拔草了,人都可以出去打工了!”

除了田种得轻松,联耕联种还带来了粮食增产、成本降低。

射阳县农委的统计数字显示,联耕联种的土地,每亩粮食产量增加200多斤,折合增加收入250多元,而成本则减少300元左右。这一增一减,是农民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长荡镇三中村69岁的乐道学,一开始看不上联耕联种采用的机插秧技术,“这哪行,苗跟苗离老远,中间宽得猪都能跑,产量肯定上不去!”心存疑虑的乐道学没事就到自家田里看水稻长势,越看越服气:“看这秧田多漂亮,笔直,还通风、透光,也不倒伏!算下来,机插秧还省种子,过去直播稻一亩地要20多斤种子,现在十几斤就够了。”秋季一收割,家里水稻亩产1400来斤,老乐真是“乐”开了花:“种田啊,还是现代化技术好!”

长荡镇农民杜良洋,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带头人,他把联耕联种实施前后做了对比:“过去田块小,频繁转场,路上跑的时间比田里作业时间都多;现在田都是一大块,节约了时间与柴油。农机成本一降低,农户、农机手都省钱!”

规模生产的优势,让每家每户都从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戴亚生说:“农户受益,社会也受益,实行规模化经营,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传统育秧的塑料薄膜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大有好处;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品质的改善影响深远;另外,联耕联种拆除了田埂,耕地面积也增加了不少。”

这样低起点、高效益的规模经营,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推广。射阳县所在的盐城市,两年下来在全市推广了400万亩。

吃定心丸

地再“联”,它还是咱自己的地,不让“老板”挤占“老乡”利益

农民拥护联耕联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记者在射阳农村采访发现,那些种田的农民,年纪绝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六七十岁的不在少数。这些30年前欢欣于“大包干”分田单干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并没有减弱。“联耕联种,地再‘联’,它还是咱自己的地!”四明镇新南村70岁农民顾宝石的一句话,道出了农民心里的踏实。

联耕联种,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仍然在自己手中,这是农民最大的定心丸。

“要骗也就这一季,不行明年我就退出来!”2013年试点联耕联种时,新南村农民顾宝德撂给村党总支书记刘景华的这句话,透出农民心中的超然:反正土地在自己手中,要是联耕联种不行,那就回头继续单干呗!

在对射阳联耕联种调研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研究员认为:农户在心理上认为土地还是自己的,土地的经营权没有流转,这种模式很容易受到农户欢迎。

“有退路!”戴亚生说,联耕联种完全是群众自愿,土地一直在农民手中,他们既可以选择加入,也可以选择不加入,这对于喜欢给自己留退路的农民来说,放心多了。

其实,农民心中有杆秤,他们对联耕联种的赞同,是私底下拿它跟流行的土地流转比出来的。

“土地流转,地都转给大户了,咱农民靠啥吃饭?”戴启楼也没少听说,有些地方搞土地流转违背农民意愿,用低廉的价格强行将土地流转给大户或企业,农民不仅拿到手的钱少,而且还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土地的使用权。

戴启楼按射阳的行情盘算过:土地流转给大户,一亩地连租金带补贴,一年下来最多拿到八九百元;现在参加联耕联种,一亩地一年下来净收1300多元,差得可不少哩!

“土地流转,你给老板打工;联耕联种,你给自己打工,不一样哩!”戴启楼呵呵笑道。

联耕联种,避免了土地流转中“老板”挤占“老乡”利益的情况。

因为土地还是自己的,联耕联种比土地流转的生产效果要好。

杜良洋不仅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带头人,还经营着面积2000多亩的家庭农场。按理说自己有大农机,又有这么大面积的田地,规模经营可谓“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可是杜良洋坦言,自家的家庭农场没有联耕联种经营得好。

“要讲原因,一个是抢农时上,联耕联种的农户都盯得很紧,农机合作社肯定要优先保证他们;再一个原因,田间管理上,农民对自己的田肯定更尽心,这一点,家庭农场的雇工肯定比不上!”杜良洋说。(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