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耕作模式 小麦生产向规模化要效益

转变耕作模式 小麦生产向规模化要效益

―山东省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

通讯员 王祥峰 中国科技网记者魏东

引进小麦“两深一浅”简化栽培技术,进行上万亩小麦规模化种植,这在山东省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看来,似乎不算是什么大手笔。这位笑容可掬现年50多岁的汉子曾经参过军、当过村支书,现在他正带领着1800多户合作社社员在利润微薄的传统小麦产业中踏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日,在东明县马头镇小康寺村举办的山东省农科院小麦“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技术播种观摩会现场,约600亩覆盖着玉米粉粹秸秆的农田里20余辆小麦播种机开始示范作业。只见一台台提前装好种子、化肥的机子轰隆隆开过去,耕地、播种、施肥、镇压,一气呵成。围观的农民纷纷上前扒开土层察看播种质量,这么多道作业程序,居然能一次完成,而且播的这么好,真是神奇。

据马国兴介绍,这已经是他第三个年头采用“两深一浅”栽培技术了。“第一年我买了1台播种机,种了150亩;去年又购置10余台机子,种了13000亩;今年我用25台机子,要种26000亩!采用该技术,每亩地平均增收约100斤,节省作业成本70-80元,按照国家刚刚公布的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1.18元计算,今年总体算下来可以节本增效约500万元!”

科技助力合作社驶入发展快车道

麦丰小麦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最初入社社员仅有120户。随着小麦生产比较效益逐步降低,马国兴意识到,小麦生产必须向规模要效益,继续采用传统小麦生产方式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积极寻求科技支撑。2013年,他主动加入省农科院组建的家庭农场科技联盟,在农业新技术现场观摩会上,他对小麦“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技术一见倾心。回去之后,他便购买了1台小麦“两深一浅”配套播种机,种植了150多亩小麦,2014年小麦收获后,算算账,发现“两深一浅”技术比传统小麦栽培技术每亩增产约100斤,小麦生产成本每亩减少60~80元。

这让马国兴切身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依靠科技谋发展的决心。2014年,山东省农科院麦丰小麦博士工作站应运而生,这是农科院设于鲁西南产粮县的第一个小麦博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通过专家、技术的及时输送,成功解决了当地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播量偏高、品种不优质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的平台和了解当地生产一线信息的窗口,同时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农科院的科技成果得以快速转化。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王法宏、张宾等四位小麦专家常年以博士工作站为据点,到生产中进行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举办小麦技术培训班,先后培训农技人员、农机手和合作社社员2000多人次,促进了当地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引进先进品种、技术的同时,合作社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依托博士工作站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合作社2014年获得菏泽市农机局小麦“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补助,今年又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的成果转化项目资助,实现了独立承担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前不久,合作社被省科技厅、财政厅确定为首批批准建设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并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科技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我们社员可以享受免费播种、每亩免费供应20斤小麦良种,免费提供叶面肥和杀菌剂,小麦保险都不用我们缴,关键是收获的小麦可以每斤加价1毛钱回收,我们种小麦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合作社的一名社员这样告诉记者。麦丰合作社在运行机制上已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制定了合作社新章程,建立了社员信息档案,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种合同,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合作社出台了“九项优惠措施”,除了上面提到的5条,还规定了“机收时每亩报销机械收获费10元、机耕时每亩报销机耕费40元、每百斤肥料价格低于市场价格10元以上以及统一技术管理和去杂”。

社员说好才是真的好,因此合作社从最初的120户社员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800余户。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小麦规模化种植受益者的典范:拥有自身配套的农机合作社为之服务,与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合作建有良种繁育基地,订单回收社员良种和商品小麦,另拥有日产能300吨的面粉加工厂,可将成品小麦制成面包粉、面条等初级加工品。

“两深一浅”栽培技术或将带来种植模式的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提出要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的道路。“两深一浅”技术的实现,是在“志于丰产,据于农艺,依靠机械”的理念灌溉下结出的硕果。

“现在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播种、施肥过量,连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蓄水纳墒能力变低,针对这些制约产量提高的因素,我们通过栽培技术改进和机械研发创新集成一套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王法宏研究员对这套技术进行了详细解答。“苗带旋耕,减少动力消耗;振动深松,打破犁底层;行间覆盖,蓄水保墒;肥料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深匀播,确保苗齐苗匀;播后镇压,提高播种质量。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技术核心就是‘两深一浅’,即深松作业、分层深施肥和适墒浅播。”

该技术是如何一次性完成耕地、播种、施肥、镇压等多个作业环节的呢?原来是通过“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完成的。播种机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共同研发,播种速度高达15亩/时。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后,在适宜播期及土壤墒情适宜时,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苗带旋耕(宽幅20-22cm可调)、振动深松(深度大于25cm)、肥料分层集中深施(施肥深度分别为10-13cm和17-20cm)、苗带圆盘播种器双行播种(苗带内行距为15-18cm,田间小麦平均行距20cm,行距可根据地力水平可进行行距微调,播种深度均匀一致)、播后镇压(实现保墒提质)等复式作业。适宜播种期内,小麦播种量控制在8-10 kg/亩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该技术全省已累计推广600余万亩,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据悉,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在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方面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相继成立了山东特色杂粮产业科技协会、家庭农场科技联盟和农业灾害预警与应急专家服务团,启动了农业科技腾飞行动,目前已在全省成立了10余处博士科研工作站…… 充分彰显了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气度和决心。“建设全覆盖、零距离、立体化科技服务网络,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该院科研处处长张正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