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院士专家共论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之路

2015年9月19日,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高峰论坛暨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理事会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院士、专家与福建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企业家等共计260多人汇聚一堂,共话福建生态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共商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园区建设。

论坛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21世纪基金会、福建省科协主办,由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等单位具体承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郑立中,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万方浩,福建省科协副主席游建胜,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陈永共、刘波、张伟光、翁伯琦、翁启勇、陈世奎、余文权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陈永共书记、台湾21世纪基金会孙明贤执行长、福建省科协游建胜副主席分别在在论坛上致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郑立中、陈剑平院士、谢华安院士、万方浩研究员、孙明贤执行长、刘波研究员以及台湾知名学者陈荣五教授、蔡承良博士等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翁伯琦副院长作会议总结。

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对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和产业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从两岸同胞的福祉考虑,相互适度开放农产品市场。二是携手加强种子种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有效利用。三是共同推进两岸农业交流的机制化与制度化建设。四是整合资源,做粗、做长两岸现代农业产业链。

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认为两岸合作建设生态农业经济区,有四个大功能定位。一是现代农业示范。二是新农村建设先行。三是新型专业农民培训。四是城乡一体化连接区,逐步缩短城乡差距。孙明贤表示两岸农业界应乘着各项政策利好和科技发展的东风,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共圆农业发展的中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提出,生态农业的发展不只是单一追求产量提升或片面的科技投入,而是在稳定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整合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指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农业发展面临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万方浩就《一带一路与植物保护》作专题报告,提出了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探讨与周边国家在农业合作时如何加强农作物植物保护等生物安全工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指出福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仍然脆弱,特别是长期以来农业主要依靠以增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在现代种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以及畜牧业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有效破解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制约的两个“紧箍咒”,为促进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翁伯琦副院长在会议总结时指出,在两岸共圆中国梦的背景下,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已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福建的生态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经济区建设必将迎来历史性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发展课题,两岸农业和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高效益、绿色生态、兼顾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生物科技、设施农业与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合作探索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永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文:林青颖 图:林雄)(稿件审核:科研处苏汉芳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