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试验示范站 西农大走出农业科技推广新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农科城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2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


王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小麦育种首席专家。他历时18年选育的“西农979”是全国十大小麦主推品种之一。

从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1号”优良小麦品种,到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再到目前推广面积近亿亩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西农979”,以及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秦冠”……这些对“舌尖上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品种,全部都出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西瓜育种专家王鸣、土壤物理学家李玉山、白菜育种专家柯桂兰……这些在业界赫赫有名、在国外同行中享有盛誉的农业科学家们,也都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这所位于杨凌示范区的高等学府,以发挥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为这座西北农科城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也为中国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 建成国内一流农科类大学

数据显示,自建校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1999年合校后,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7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09个。发表SCI、EI、SSCI论文9695篇,其中2014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598篇。现有8家农、林、水专业一级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发挥新品种选育优势 为食品安全和增产保驾护航

依托强大的科研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挥在新品种选育领域优势,支撑陕西食物安全和增产增收。学校先后培育“小偃22”、“小偃22”西农979”等国审新品种6个,占全省播种面积的80%以上。

育成陕单系列玉米新品种20多个,育成秦白、秦杂系列白菜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培育苹果、猕猴桃、樱桃等果树品种30多个,推动陕西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猕猴桃生产和加工基地。

选育的“西农8号”西瓜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6000多万亩,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国产品种。

2014年9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建校80周年暨合并组建15周年纪念大会(资料图)。支勇平摄影

校地共建试验示范站 “西农模式”成样本

为强力助推陕西农业经济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生产一线建立起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

结合陕西及西北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西北农林先后建立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清涧红枣、阎良蔬菜、合阳葡萄、洛川苹果、凤县花椒、千阳苹果、甘肃庆城苹果、青海乐都设施农业、新疆昌吉现代农业、河南荥阳小麦等23个试验示范站,在15个省36个市县建立40个试验示范基地。

这种校地共建的联动机制,推动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也为农村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不仅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西农模式”,成为科技部、教育部在全国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样本”。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 助推陕西产业改造升级

作为陕西最为著名的农业科技类高等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助推陕西产业改造升级方面下了大工夫。
针对我省苹果、猕猴桃优果低等问题,学校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协同攻关,使我省苹果优果率从35%提高到85%;选育出了“海沃德”、“脐红”等适合我省栽培的猕猴桃新品种,目前我省猕猴桃种植规模和产量居世界第一;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解决了苹果浓缩汁生产的褐变问题,促进陕西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首次研究提出了根据牛体结构分割牛肉的技术体系,指导企业研制,开发出“乡党”、“秦宝”等系列牛肉产品。还开展鲜牛奶质量检测及新型乳产品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为西安银桥公司等大型奶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指导,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型产品研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