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育种形势

2015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东北、西北、黄淮海和西南分别举行了田间开放日活动。总的来看,全国各地方的玉米育种研发取得了明显进展,鼓舞了玉米育种界的创新积极性和自信心。理论和机制创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将成为我国玉米育种方向根本转变的节点

今年将成为我国玉米育种方向实现根本转变的一年。考察了今年田间开放日的品种,我们注意到河北衡水、河南鹤壁、新乡、陕西杨凌、山西忻州、黑龙江克山、黑河、辽宁铁岭、新疆乌鲁木齐等许多试验站,吉林省农科院和真金、潞玉、九禾、大民等科企合作企业培育的一批玉米新品种、新组合较我国以往的品种有了很大进步,综合表现不差于国外品种,生育期较郑单958早熟5-7天,适宜种植密度5000株~6000株/亩,具备宜机收品种的基本特征。从体系和企业的内部试验来看,今后两年,还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可以说,我国玉米育种正酝酿着突破性进展。而本次突破将不只局限于几个好品种那么简单,全国各地将陆续涌现出一批创新型杂交种。这标志着我国玉米育种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并将为“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玉米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正在走上一条符合中国农业特点的自主创新的正确道路

过去二十年,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依靠其技术优势迅速占领我国玉米市场,甚至长时间主导了某些区域市场。中国种业面临严重危机和巨大困难。为此,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及时调整了育种方向与思路,缩小了种质基础的差距。

从今年体系所育新品种和新组合的表现来看,我们已经开始摆脱模仿育种的被动状态,在遵循玉米育种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特点,走上一条自主创新的正确道路。如此坚持下去,再过3-5年,中国玉米种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与优势,中国的优秀企业将能够具备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虽然全面赶超还要继续做很多努力,但我们已经认准了正确方向并为之努力,我国大部分种业市场轻易被跨国公司占领的可能性极小。我们应该对中国玉米种业和育种技术更有信心,当然,这需要体系全体科技人员与企业家们继续埋头苦干和务实地奠定种质与产业基础。

取得进步的理论和技术原因

这几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种质改良和育种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理论支撑。明确了产量与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抗逆性的关系,促进了育种理论与方向的调整;二是清晰的技术路线。正确认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从高密度筛选入手,确立了增强抗逆性的技术路线,提高了育种效率;三是优异的种质材料。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的落脚点体现在材料创新与利用,实现矮早密宜机收的育种方向,引进和创新利用美国玉米自交系是关键。体系多年来组织多学科、多地点对自交系的抗逆性和配合力进行联合评价试验,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的种质创新与利用模式。这些经验与运行模式值得在全国玉米育种界推广普及。

成效得益于全新的运行机制

成效的取得更要归因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触动科研机构原有僵化、封闭、论文为上的管理体制,创立了一套新的运行机制,它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整合全国的有利资源,也是在国家制度优越性这一层面的最佳实践。我们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不是育种专家的小集团作战,更不是每个科学家孤军奋战,而是整合了我国玉米产业中的遗传育种、生理、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机械、产品加工和经济学等各领域专家,全部参与到协同创新,针对中国玉米产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需求,分别执行不同的研发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经过8年的资源整合,现在开始取得成效。

整合资源就是“一盘棋”的管理思路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一机两改一保障”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这是根据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和玉米产业规律提出的针对性发展思路。在育种方面,我们强调以选育矮早密宜机收新品种为突破口,先后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300余份,在玉米产业体系的统一部署下,进行各项研究。体系的育种岗位专家和试验站开展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与鉴定,植保专家施行抗病性鉴定,作物生理学家研究抗逆性(耐高温、低温、干旱、低氮、阴雨寡照等),初步建立了新种质数据库;同时,育种专家和试验站利用国内外自交系及时进行改良与创新,经过多年多点鉴定,初步培育出一批宜机收的新杂交组合,尽管还不尽完美,但带来的变化却是革命性的。不难看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集团优势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正在全面推进体系内外宜机收新品种选育研究,一定会助推全国玉米产业再上新台阶,必将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继续坚持改革与创新的发展思路

今后,只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还会继续带领体系内外的科技人员,在育种创新和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攻坚克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或者说基本能够与跨国公司抗衡了,我们与跨国种业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现在方向已定,今后要重点转变育种的技术路线,普遍缩小新品种与美国品种形似而神不似的内在抗逆性差距,才能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玉米科技进步,将在3-5年以后显现出它的创新成果。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不再是偶尔出现一两个“大”品种,而是持续涌现一大批矮早密宜机收的创新型优良品种,因为我们已经为商业育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技术和种质基础,这将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育种水平,包括普遍提升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我国玉米育种不再是许多小课题组分散作战,而是逐步凝聚形成国家引领的产业优势。如此,我们将能够保持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虽然很多方面的技术还有差距,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基层科研机构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坚信,只要继续坚持改革与创新,埋头实干,未来,我们的育种技术和新产品一定能够守住中国的种业市场,对此我们充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执笔者:张世煌、刘文国、陆明、曹靖生、王晓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