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国内粮食市场弱势运行,四季度或小幅下降

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粮食市场价格走势偏弱。综合供求、政策、国际市场等因素看,后期国内粮价总体将继续小幅下降。

一、前三季度粮食市场价格情况

年初以来,粮食市场价格总体稳中偏弱运行。9月下旬,主产区原粮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下同)121.09元,比去年底累计下降2.80%;主产区和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出厂均价为每吨(下同)3893元,略涨1.80%;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下同)2.61元,略涨0.01元。

(一)稻米价格稳中略涨。前三季度稻谷价格大致在141-143元之间运行,其中上半年价格稳中略涨,第三季度略有回落;大米价格平稳略升。9月下旬稻谷平均收购价为142.25元,比去年底略涨0.46%;大米平均出厂价格4362元,上涨2.31%;大米平均零售价2.71元,略涨0.02元。

(二)小麦面粉价格弱势运行。今年以来小麦价格总体呈持续微幅下降走势,新麦上市后主产省陆续启动托市收购,对市场价格形成了一定支撑,但未完全扭转市场弱势运行之格局。9月下旬,主产区小麦平均收购价为116.03元,跌至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下,比去年底下降7.77%;特一粉、标准粉两种面粉平均出厂价格为3424元,略涨1.15%;平均零售价格为2.51元,与去年底持平。

(三)玉米收购价先升后降。今年上半年特别是3、4月份,受市场流通粮源减少等影响,玉米收购价格一度有所上涨,半年累计涨幅3.91%。但进入下半年以来,受库存高企、替代品进口猛增及市场预期新季临时收储政策可能调整等因素影响,玉米市场价格转升为降,9月下旬价格降至102.18元,比6月份的阶段高点下降7.35%,比去年底下降3.73%。

二、后期粮价走势分析

(一)供给宽松局面下粮价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偏轻,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夏粮因此再获丰收,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1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64%,进度同比慢3.7个百分点,秋收进度偏慢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霜期推迟、天气晴好,利于玉米、水稻适时晚收、提高收成。总的来看,粮食十二连丰已基本成定局,加之居高不下的库存,供求基本面会更为宽松,市场粮价下行压力将相应加大。

(二)政策因素对粮价的支撑力度趋弱。9月中旬,国家公布东北和内蒙古四省区新季玉米临储价格均为每斤1.00元,比去年下调0.11-0.13元不等,同时收购质量标准控制将更加严格,预计东北地区新玉米收购价格受此影响必将比去年同期较大幅度回落,华北黄淮等地玉米价格也将同样受到波及。稻谷方面,情况虽然好于玉米,但与往年托市价连续上调、市场价格水涨船高相比,政策支撑力度也会趋弱。综合看,秋粮收购期间,托市政策仍将是稳定市场粮价的重要因素,但与往年相比,支撑力度整体减弱。

(三)国际市场粮价可能低位回升将一定程度缓解对国内粮价的下拉作用。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2015/16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为24.82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74%,是3年以来首次下降;当年粮食消费量预计增长0.73%达到24.86亿吨,产需关系由上年的过剩3200万吨转变为缺口400万吨。受基本面变化影响,四季度国际市场粮价总体可能低位小幅回升,将有利于缩小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差距,但由于幅度不会太大,仍不足以实现二者的价格平衡。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第四季度粮价总体继续呈稳中偏弱走势,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下降2%-3%,其中稻谷价格稳中略降,玉米价格较明显下降,小麦价格基本稳定。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秋粮政策性收购工作。东北等主产区要继续抓紧粮食调销和腾仓并库,加快新粮仓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尽可能增加收储仓容,在符合相关标准前提下,适当增加托市收购库点数量,方便农民卖粮。托市收购启动期间,要加强对委托库点的监督检查,既要防止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要防止质量把关不严损害国家利益。

(二)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入市收粮。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至每斤1元,为市场主体随行就市收粮腾出了一定空间。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信贷支持、收购补贴等进一步措施,鼓励、引导深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新玉米,有效破解政策性收储包打天下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三)加强政策调整的宣传解读。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当好二传手,向广大农民宣传解读今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变化的内容、原因、目的,特别是要提醒广大农户,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不再放宽生霉粒含量等相关质量标准,因此一定要认真做好新粮烘晒、清理,防止霉变粒超标,以免影响正常出售。 [责任z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