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低粮价有利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各地玉米陆续收割完毕进入收购环节,多地农民发现今年的收购价低于往年。除了玉米,小麦的价格同样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事实上,国内粮食价格有升有降而不是一味刚性上涨,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们应该全面、准确、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粮食收购价格的调整和变化。
国家之所以要调低主要粮食收购价,一是因为国际粮食价格较低。国际粮食对我国市场冲击的潜在风险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5月我国南方地区,国外玉米在缴纳65%的关税后的到岸价仍低于国内当地玉米价格,出现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现象。如果任由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背离的现象发展,在国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的前提下,3至5年后我国粮食安全就有可能遭遇真正冲击,因为未来的农产品关税保护只可能减少而非增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关税下降的背景下,国内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购买价格昂贵的国产产品,而不选择价格较低、质量相当或者更优的进口产品,这在经济学上难以解释。实际上,现在我国许多商品价格已高于其他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同类商品价格。
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则是另一重要因素。一旦国内粮食市场遭受进口农产品的全面冲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国家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国际粮食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其他因素。当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受到损害,而国际粮食价格又重新上升至高价位时,我国必将为进口一定数量粮食支付高额费用,甚至有可能被作为妥协让步的筹码。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这样观点: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粮食安全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生产数量,而且还取决于粮食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主动调低粮食收购价格,这是出于对粮食安全的长远考虑,也是对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考虑。
调低粮食收购价是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说明粮食作为一种大宗商品不可能脱离商品的属性,其价格也不应该只涨不跌。农户不应对价格过度敏感,而是应从科学生产、规模经营、降低成本等方面下工夫,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比如通过测土配方减少化肥使用量和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国家也要通过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支农政策,从农业基础设施、技能培训、社会福利、科技推广、农业保险、市场流通等多个方面,继续支持“三农”不断发展。(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翁鸣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