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企转型升级 互联网思维是方向

前言:这几年,国家对种业的整合扶持政策陆续出台,现代种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种业行业内的企业面临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传统种业企业如何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如何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农业网就该问题特别采访了上海种子行业协会会长、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郏惠彪。
2016年是上海惠和成立十五周年。这次和中国农业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的对接会,是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向电子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对接会,也是上海惠和为明年的十五周年庆祝所做的一项前期准备。
“十五周年,对上海惠和来说,是一个转折。销售目标的突破,业内同行的肯定,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鼓励。我们希望,惠和能借助互联网,想的更早一点,做的也更早一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种业黄金期的一个契机。互联网不断融入种业行业,种业企业也因此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入“互联网+”理念,是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建立种业新格局的必经之路。
您觉得传统种业企业为何要如此迫切融入互联网?
郏惠彪:现在我国整个蔬菜种业市场总体还在发展阶段,面临着企业规模小、高度分散、经济实力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够、人才缺乏等各种问题,这些都阻碍了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融入互联网,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角度和一种途径。种业要发展,要突破,“互联网”+种业要先行。互联网结合种业,是这个时代赋予种业人的重要挑战。
那种业企业要如何顺利融入互联网?
郏惠彪:传统种业要顺利过渡到“互联网+”种业,需要企业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转型和升级。最根本的还是转变工作观念,加强学习,多向互联网行业人员学习,比如多与你们中国农业网交流;第二个是主动对接,引进互联网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第三个是人才培养要跟上。
种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种子是本源。“互联网+”时代,大环境也变得错综复杂,竞争不断加剧,而提高种业含金量,是种业企业在行业内立足的根本,从质量到科技含量,都不容忽视。
传统种业企业如何强根固定本?
郏惠彪:对于种业企业,要强根固本,就要把种子质量放第一位。惠和种业正在实施上海市利用科技兴农扶持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种业质量追溯系统,这个项目主要是要研究如何实现种子在生产、入库、包装、标签等过程中的质量追溯,计划2017年完成该项目。届时,一方面这是互联网技术在我们公司种子生产、库存和追溯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会明显提升我们的种子质量管理水平,从普通的生产库存管理到营销中的防伪防串管理全程系统电子化管理。将极大地提升公司形象,是赢得用户信任度的关键举措。
优选品种、新奇特品种多,是近年来行业内对惠和的普遍评价,这方面惠和做了哪些努力?
郏惠彪:蔬菜作物多、品种多,地域种植习惯差异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惠和种业的特色,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我们积极融入世界种业潮流,注意搜集国内外新品种选育成果,并利用自身销售优势和完善的引试种体系,及时进行引种谈判,向中国农户提供最新的国内外育种新品种。其次,借助于广泛的技术合作,在近年育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上海蔬菜研究所,并推出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目前来看,我们已经成为国内销售品种最全、最新、最多的公司之一。
种业营销一般比较传统,但电商化趋势无法避免,以后发展前景会非常好,而且种业和电商结合的速度也将越来越快。正如以往郏惠彪对于种业电商的评价一样,这次关于企业营销模式转型的对话中,他再次对种业电商的发展趋势予以肯定,上海惠和也正在努力探索它的电商发展之路。
您觉得种业电商对于种业企业转型升级有没有帮助?惠和有没有具体行动?
郏惠彪:要持续占领市场,就要实现营销模式在互联网方向上的转变,种业电商就是种业营销模式的转型和升级。种业实现在线交易,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内外的案例,且成功案例在不断增加。谁也绕不过,我们只有去适应它、并紧跟时代的脚步去发展它。对于惠和来说,我们一方面还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线下业务,同时已经开始在中国农业网等相关互联网公司的协助下、依靠公司一帮年轻人开始探索建立线上交易模式,并具体在微信、微店、网点上下力气,相信不久的将来马上可以投入运营,届时,线上线下同步发展、传统和电商平行发展将明显提升惠和种业的竞争力。
新营销模式的转变,必定要求企业拥有更多的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惠和种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您觉得,人才培养上要如何去适应新时代需要?
郏惠彪:要适应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市场环境,人才也要进步。未来的种业人才,一定是拥有更多新型人才的团队,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团队,既有专业种业知识上的历练,又熟悉最前沿的互联网知识,这个团队有足够实力,能帮助惠和参与到互联网融合进程中来,为企业为用户提供最全面最好的服务。
那惠和现在的团队是否符合新型人才的要求?
郏惠彪:比较可喜的是,惠和种业除了我们几位创业者,部门经理们都很年轻,普通员工也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互联网知识丰富、思路活跃、工作干劲大,他们在营销模式转变上和电商业务运营上,各种各样的点子都很多。所以我相信,有了这个团队,未来的上海惠和将更加强大。
编后语:种业企业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脉搏,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转型和升级,并在新的大环境下占据有利地位,是摆在每个种业人面前的一个课题。上海惠和在这一方面确实走得比很多种业企业都要早,这也是郏惠彪遇事都想的早的成果。 (如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