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算账:再谈育种方向与技术路线
秋后算账:再谈育种方向与技术路线
数月前,媒体上出现几份关于超级稻的评述文章,记者看问题的视角与科技人员不同。我们要倾听各方面意见,才能改进育种研究方向。事物绝非一成不变。遇到社会关切问题,想一想前因后果,寻找内在原因,或许对改革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有指导意义。
玉米产业体系从一开始就否定了“超级”谬论,体系内外的专家们心里有数,所谓“超级”玉米对国家、企业和农民都是一场骗局。玉米育种专家容易撇清自己。今后,栽培专家也需要端正思想和研究方向,别再迷恋那些虚头八脑,即没有生产价值又没学术水平的假招子。
重要的不是撇清责任,我们更关注“超级”育种对种业、对玉米生产和农民生计的负面影响。幸好我们十几年前就开始扭转中国玉米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现在开始进入种质创新的收获期。
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转型最终落实到种质创新。育种者和企业要有紧迫感,毫不犹豫地用两个杂种优势群(列)、向两边推和循环育种的理论和技术路线指导玉米商业育种,并实行高密度抗逆育种策略!这是玉米育种在转型阶段必须走过的道路。非如此,育种和种业都走不出死亡地带!未来提高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必须实现理论、技术与管理的转型。现在,不但企业和青年人在积极实践,连历来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教授也不得不照我说的做。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青年人跟踪现代育种方向,但仍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高密度抗逆育种策略。他们的理由是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壤肥力差,还有许多旱地。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再向他们做任何理论、技术和逻辑分析。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和少数主流企业接受现代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就足够了。那些拒绝抗逆育种策略的人既不会纵向了解历史,也不善于横向分析现状,更不能结合在一起解决复杂问题,所以很难与他们讨论问题;或许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过去与现实辩解,但那是自欺欺人,失掉的是发展机会。
玉米育种界还有另一个倾向,仍然有人不接受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理论,坚持多群论,喜欢乱搞。从人数来说,“走猫步”依然是育种界的主旋律,但少数企业已经不再热衷于多群论和“走猫步”。中国种业有这些就够了。
种业技术的竞争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经验育种的偶然性成果显得很突出,今后将逐渐被更有竞争力的商业育种所取代。其特点是流水线式设计育种管理。这意味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大公司将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虽然小企业仍然有特殊的优越性,但各类公司都应当采用现代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否则,不论大小公司甚至上市企业,都会失去竞争力。
玉米育种的特殊性就在于杂种优势模式理论,这是进入商业育种的第一道门槛。我宣讲了近二十年,若还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最好退出育种这个行当,改换门庭去做点别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理论早就讲清楚了,能听懂的照做便是,听不懂的,讲再多也无用。
理论、思想和技术的混乱是我国产业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所谓大浪淘沙即针对这一国之特色。估计全国有一千多个玉米育种研发团队;育种的科技、产业和人力资源严重过剩,结构不合理;但种业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已经没有耐心等待这么多育种人员都掌握商业育种门道。市场经济制造泡沫,也必然要挤掉泡沫,未来将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包括上市企业。
有些企业喜欢雇佣有点“经验”的育种者,却把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想得太简单。这既是企业层面的隐患,也是产业发展层面的分母。产业分母越大,成功企业的光辉就越是耀眼夺目,但阻力也更多些。
许多企业雇佣退休老专家作顾问,固守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和高风险的育种思路而未觉得有何不妥,却阻挡了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育种人才,通过学习我的博客文章和一系列报告,基本掌握了许多老专家至今想不明白的现代育种理论、思路和技术路线,但他们缺少机会。许多企业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落后的育种思路上,青年人只能执行错误的育种思路,完全忽视了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这对产业发展不利,更压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青年科技人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遵循创新的理论和技术路线。今后5到10年,将有一批积累了实践经验的青年育种人员频繁流动。企业只能推进改革与创新,重用以新理论和新思想武装起来的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正确的理论和技术路线变成种质创新成果。如果青年人不能成为育种创新的主力,意味着企业将亡。
今年秋季,我从微信上看到,某些企业大造舆论,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召开机收现场会,似乎他们抢占了机收籽粒的育种先机,但实事求是地说,基本上都是无根基的炒作,离机械收获品种还差得远。
育种是水到渠成的事,功课没做够,甚至毫无积累,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育出一大批宜机收品种?唬弄农民可以,但哄不了官员和科技人员。农业部官员可以去看现场,评估一下育种转型的进展程度,但别给企业站台。机械收获,不但中国企业做不到,即使先锋公司在中国培育的品种也没做到。许多公司不过是要抢头彩,但都不成功。你们应当去看一看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品种试验,也看看我在田间开放日的总结讲话中列举的几家企业,才会知道什么是宜机收品种;看过以后才会知道差距有多大,克服障碍有多难。不管是企业还是管理部门,谁也别把育种创新这件事看简单了。
平心静气而言,现在影响力大的,唯有华美一号和德美亚系列算是宜机收品种,主要指标超不过华美1号,或达不到德美亚1号,就什么也别说了。我所看到的体系外的后备品种,只有个别公司从国外引进的试验品种,或直接使用国外自交系育种,似乎有点希望。再往后,你们将会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推出的新产品。到那时将不得不承认,今年秋季炒作的品种基本上是浮云;到那时再补课,恐怕为时已晚。有今年秋季大张旗鼓搞宣传的精神头,不如像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那样,踏踏实实做点功课。
我花十几年时间颠覆了错误的育种方向,鼓吹正确的育种技术路线,今年“遍地开花”了,为什么秋后泼冷水?原因是浮躁!以往浮躁了二十多年,特别是“超级”那么一忽悠,造成极恶劣影响,玉米育种基本停滞不前。我之所以事后泼冷水,就是不想搅了黄粱美梦,但更不想十几年宣讲的正确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被毁在新一轮浮躁的喧嚣中。
2000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研讨会,我参加东华北组讨论,大家议论最多的是抗病育种,我却说,从遗传上分析,抗病育种不难解决,但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却非常困难,没有几十年积累不可能攻克难关。当时这些话没有引起重视。实践证明,针对主要病害的抗性育种取得显著成绩,但至今没有宜机收的品种和技术储备。现在,这个技术难关怎么可能两三年就解决了?
特别提醒管理者,千万别以为籽粒灌浆、脱水速度和收获时含水量是容易解决的小问题。这是我国玉米育种中最难解决的障碍之一。把问题想简单了,必出浮躁。过去浮躁,现在仍然浮躁,不利于种业健康发展。国外引进品种能很好地适应机械收获,当前,应当发现和支持一批国内外的引路品种。
玉米产业体系的科技人员和企业都要坚信,依靠体系内外联合的力量,一定能够培养起自主创新能力,挡住外部竞争压力。按照现在的方向和技术路线,再坚持5年,我国玉米育种必将突破重围!!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支持基层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育种创新努力。岗位专家和试验站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发放美国的商业自交系。体系要用前育种研究成果支持有希望的企业走上现代育种道路。体系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扶持那些接受了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的企业;凡是继续坚持高杆大穗晚熟稀植育种方向,不接受高密度抗逆育种策略的企业,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改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