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食用油产业报告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且整体人口数量仍呈增加趋势。人口多,食品消耗量便较大,这自然会使食用油的消耗不断增加。只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食用油消费从总量的高位,正在向高质量转移,即较高端的食用油消费量逐渐增加,占据的消费份额逐年升高。国内食用油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于食用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食用油产业发展迅速,与国际间的各种植物油的贸易往来也越发频繁。随着食用油产业国际化的深入,我国食用油行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加工产能过剩、利用率不足问题突出。

中国油脂油料进口逐年增加,进口贸易性融资依旧存在,且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倒挂现象持续,使国内食用油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这也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并且,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食用油的质量信心明显不足,随着食品安全政策与行业自律的引导与完善,我国的食用油消费也将向安全、营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品牌包装油和小品种食用油将更加受到青睐。

(一)食用油行业发展历程从国内最近30多年的食用油发展历程来看,整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阶段,因1987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内大部分地区在1993年之后才完全脱离计划经济、定量供应的历史;第二阶段为食用油的快速发展阶段,即自1993年到2010年,国内食用油产业虽然经历了一定的曲折发展之路,但不断前行,且日益发展壮大,使我国食用油加工行业快速跃居全球前列;第三阶段为产能过剩和去产能阶段,随着国内食用油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食用油产业产能日益过剩,加之植物油融资贸易兴盛,使国内食用油市场逐渐混乱,为了稳定市场环境,国家明确提出去除过剩产能,并提倡食品安全消费,这也使整个食用油行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食用油行业盈亏现状1.上市公司经营略改善自2011年开始,我国食用油市场产能开始严重过剩,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减少产能过剩带来的损失,各地食用油价格战异常激烈,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降价促销的牌子随处可见。

在益海嘉里、中粮集团等所属食用油相继降价之后,国内食用油产业利润持续缩水。其中,中粮旗下实际运营福临门品牌的中国食品,其年度利润从2008年0.05亿港元的盈利,到2014年变成亏损0.3亿港元。大量过剩的产能,让价格战在食用油行业频频上演,上至大型的诸如中粮集团、丰益国际等企业,下到小型榨油作坊,利润表现都只能用“惨淡”两个字来形容。

不过,随着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各地经营逐渐完善,加之产能过剩后带来的产业整合,以及利于国内压榨行业的国际豆类油脂基本面,使得2015年食用油企业经营形势有所好转,行业利润水平有所上升。

最近一年时间,美国大豆FOB价格从529美元/吨,持续下跌至2015年9月的320美元/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暴跌,使得食用油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利润顺势水涨船高。丰益国际财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丰益国际实现净利润4.43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包括小包装产品在内的粮油业务实现税前利润1.1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80%。除此以外,东凌粮油2015年一季度营业亏损2800万元,与2014年同期的巨亏2.05亿元相比,亏损额度大幅收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豆价格的走低可以提升利润表现,但是粮油市 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粮油企业也会相应调整产品的出厂价格,因此尽管销量增加,但是最终收入反而可能下滑。丰益国际2015年上半年的收入为186.96亿美元,同比下滑10.1%。除了大豆业务,2015年上半年,丰益国际棕榈油业务实现销量111.66万吨,同比减少3.5%;棕榈种植收入0.3亿美元,同比下滑21.5%;棕榈油加工收入78.3亿美元,同比下滑23%。

2.压榨行业利润仍微薄在任何商业企业的发展中,利润都是经济行为的核心因素,粮油加工企业亦是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豆加工行业的利润收入一直较为可观,虽然在2004年、2011年因国际经济问题出现过严重损失,但相较其他行业仍属损失偏少。此后的多数年份,食用油企业的效益均较稳定,尤其在进入2013年后,大豆压榨企业的收入更加可观,普遍处于压榨1吨大豆获得400~500元的收入水平,这继续刺激了国内食用油行业产能的过剩,也为2014年开始的新的市场整合以及2015年食用油行情延续低迷埋下了隐患。

进口大豆到港价格(元/吨)由于国际大豆连年丰收,价格持续下滑,而中国人口众多,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刚性存在,虽然最近几年花生油、葵花油、玉米胚芽油、山茶油等植物油不断增多,但豆油、棕榈油依旧是大众消费的主流。由此,我国的食用油行业常年维持微利状态。

国际植物油价格走势食用油行业仅能维持微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食用油及原料价格明显高于国外。由于我国植物油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其中我国压榨大豆原料对外依存度超过90%,而国内消费的棕榈油,完全依靠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口,因而国内食用油市场直接受到国外行情牵制。一旦油脂油料采购成本过高,都会给国内企业带来经营上的亏损。就2015年来看,国内一部分食用油企业的微利现状,很大程度仍是通过粕类收益得到的。

大豆压榨行业油值比(%)食用油行业之所以长期低迷、微利,甚至部分时间经营亏损,这主要是受到供求两个方面的影响。供应上,国际油脂油料产量持续增长,而需求方面,我国对于食用油的消费已经高于世界人均水平,并且生物柴油等消费也因原油、柴油的疲软而难有增幅。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大环境以及我国的经济政策、消费主张,甚至相关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内食用油行业在2015年延续低迷状态。

(一)宏观:全球环境不良一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到一个混乱时期。一方面,全球股市普跌,不仅新兴市场经济体跌势凶猛,近年来表现强劲的美股也出现破位性质的调整;另一方面,竞争性贬值失 控,不仅新兴市场货币整体对美元大幅贬值,部分国家甚至出现断崖式汇率下滑,美元本身也显露出不堪强势重负的迹象;此外,大宗商品市场萧条,不仅原油价格一度跌破40美元/桶,工业金属和农产品价格也一路下滑,就连危机中经常被追捧的金银等贵金属也并未大幅走强。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时期,在此情况下,全球资产价格经历了大规模的上涨。然而,这种宽松不可能无限期延伸,有迹象显示,全球可能不得不面对流动性危机的到来,而其原因在于美国的紧缩以及欧洲、日本与中国在货币宽松上所存在的制约。

就美国而言,在一系列的货币宽松进程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由8000亿美元扩张到4.5万亿美元。目前来看,只有美联储升息,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才会开始进入缩小的过程。虽然在具体的加息时点上还有待经济数据的进一步支持。当然,如果仅仅是美国的紧缩,并不会导致全球出现流动性危机,目前的问题在于日本、欧洲与中国货币放松的空间都已经不大。

鉴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目前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政策方案来挽回经济颓势,全球经济衰退似乎已成趋势。花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几年全球经济陷入某种形式的衰退有55%的可能性,和过去20年美国导致的历次全球经济滑坡相比,新一轮衰退的主要区别是成因,它的始作俑者是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的需求减少。而这一点,从新兴国家的货币贬值或许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虽然宏观环境对食用油影响并不直接,但从货币端来看,传导作用仍较明显。2015年美豆已经跌破农民的种植成本线,但对于南美的农民来说,由于货币贬值,大豆的种植收益却非常理想。同样,因为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贬值非常多,巴西雷亚尔过去一年从2.3贬值到3.8,幅度超过60%,阿根廷比索黑市汇率贬值30%以上,这便奠定了南美地区油脂油料在2016年仍将存在增幅。而人民币的贬值,也使得我国进口油脂油料的成本有所增加,使国内的食用油产业面临经营压力。

(二)产能:已经严重过剩1.大豆压榨产能过剩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加工业也具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人们对于油脂、蛋白的摄入量刚性增长,并且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改进、创新,使大豆压榨加工行业迅猛发展,大豆压榨行业的“产能过剩”,仍时常被书面提及。

虽然2008年发改委公布了《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格控制大豆压榨项目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把产能控制在合理规模范围之内,政府曾希望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这一数字控制在6500万吨/年,但目前看,均没有实现。虽然在2009年产能过剩再度被点名,而且今年农业部再度提示,对于油料加工压榨项目需谨慎上马。但央企、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最近几年新上马的大豆压榨项目仍然有增无减,产能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

大豆作为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在保证我国食用油、蛋白食品和饲料蛋白原料供应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缓慢增多,食品、养殖等工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大豆压榨行业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也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的大豆产量居于世界第四位,而大豆加工与消费量却稳居第一。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大豆压榨油厂规模普遍较小,日压榨能力一般为30~100吨。1990年之后,随着我国大豆进口量的逐年增加,我国新建和改、扩建大豆压榨油厂的数量不断增加,油厂规模明显扩大。

全国大豆压榨产能(吨/日)进入21世纪,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不足7万吨左右,

年加工大豆能力在2000万吨左右;到2002年日压榨能力超过13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接近4000万吨;2004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已超过20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6000万吨;到了2008年,全国约为8000万吨的产能;而到了2013年,中国大豆加工产能达到1.36亿吨;到2015年,我国大豆日加工产能超过43.8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1.5亿吨。但就实际开工率来看,自2006年以后,大豆压榨加工企业的开工基本处于45%~55%水平,这也体现出产能过剩的严峻性。

国内周度大豆压榨量(万吨)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虽然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已经开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的大豆等油籽加工行业,并对新建、新投产企业的审批工作更加严苛,但因国内粮油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旺盛阶段,并且油脂油料相关的国际贸易日趋扩大,使得我国的大豆产能不断扩张。当前,我国油籽压榨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残酷,无论是在大豆、菜籽、棉籽等各个油籽领域,压榨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未来3~5年都难以有明显改观,这也将使食用油行业不断出现兼并、重组等行业整合,不过这只能使食用油生产集中化,而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去除过剩产能。

2.国企、外资、民企三足鼎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满足国内需要,我国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国内外资金进驻大豆压榨行业,形成了国企、外资、民企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使大豆加工行业处在了高度竞争的环境之中。

国内各集团大豆压榨量排名2005~2006年后,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集团———益海粮油公司和我国最大的精炼及小包装油生产销售集团———嘉里粮油合并,随后两家国有粮油集团公司———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合并,之后中纺粮油公司通过租赁、参股或收购方式快速扩张,并在日照港建设大豆压榨厂,使大豆压榨能力跃居全国前三位。

国内各集团大豆压榨量占比(%)而在此期间,外资也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来宝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国粮商对我国20余家油厂进行了资产重组,使得国内中外资金的对决更加激烈。其中,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钦州大洋、山东新龙、重庆新涪、南通宝港和锦州华强公司;邦基公司先后收购了日照三维、南京华农和天津正大公司;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收购张家港江海和霸州华农公司;托福公司参股河南阳光和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河南阳光对许昌山花和信阳万福进行了资产重组;益海嘉里公司收购东莞富之源公司;美国太平洋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收购汕头中星油脂公司……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性质构成(%)虽然2004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波动,导致国内部分大型民营和股 份制油厂破产倒闭或长期关停,但最近六七年时间里,民营企业发展逐渐恢复且正规化,参与大豆加工生产也更加积极。

就统计的数据来看,纯粹的国营与外资独资比例不相上下,国营企业占19%,外商独资占17%,而中外合资约32%(大多为国内控股),与民营企业的32%比例相同。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发展转向成熟,企业的性质虽然仍在缓慢变化着,但三足鼎立格局短期已经难以撼动。

3.产能过剩集中在沿海港口国内大豆主要压榨区域大豆压榨产业属于传统产业,其设厂的基本原则便是原料产地或消费地域。随着我国国产大豆产量的逐年降低,以及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并逐渐主导市场价格,使得我国大豆新增加工企业普遍集中在港口区域。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扩产、新增产能必须把控原料关口,于是港口地区大豆加工厂越来越多。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盈利情况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于是,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的港口城市普遍出现。

大豆压榨量分省区占比(%)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经过快速扩张,华北、华东和华南沿海各省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便已突破27万吨,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超过70%,而这些地区的油厂近几年的压榨量已经占全国的90%以上。

各区域大豆压榨量占比(吨/日、%)4.其他油籽压榨产能亦过剩菜籽压榨产能与地区分布菜籽压榨开机率(%)除了大豆压榨产能外,我国的油菜籽、棉籽、花生油以及玉米油、米糠油等各种食用油产能不断上马,各种油料压榨企业增多,加剧了油籽压榨 的过剩局面。不过,类似于菜籽压榨企业,其大多布局在长江沿岸的油菜籽产区,以及沿海进口地区;国内棉籽油、压榨企业则分布在棉花产量集中的山东、新疆、河南等地。而由于压榨产能在2013年之后过剩加剧,加之国内油菜籽产量持续降低,国内菜籽压榨厂的开机率,近两年只能维持在30%左右。

5.去除产能仍需一定时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豆进口市场放开后,便注定了大豆加工行业产能必然过剩。由于我国油粕消费生产所需要的大豆原料已经依靠进口完成,由此,具有外资背景的嘉吉、邦基、AMD、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便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逐步将中国变为全球植物油加工厂是必然的过程。而国产大豆在产量上逐年降低,收储政策的存在,进一步使位于东北地区的国产大豆压榨企业规模逐渐萎缩,这也迫使国营以及民营的大豆加工企业转向大豆进口区域设厂。

由于跨国粮商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管理经验、物流优势和资金优势,其与具备政策扶植和支持的国营企业相抗衡,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豆产业上的进口依赖与行业、企业竞争问题,也扩展到菜籽、棉籽、花生等油籽领域,使国内食用油行业整体过剩。

国内食用油产能过剩,尤其大型集团众多,虽然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生存难度,但在较为规范的油籽压榨加工行业,这也利于形成和刺激更多压榨加工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鉴于大豆等压榨加工行业过剩、且将长期过剩的事实,企业只有从自身经营出发,把握好上下游的供销关系,控制好产销风险,方能长期生存下去。

过去十余年时间里,我国食用油行业兴起壮大,产能不断过剩,这也促使以大豆、棕榈油为载体,进行贸易融资赚取高额收益的企业明显增多。自2000年开始,跨国粮商便已经通过贸易融资赚取利率差和汇率差。而在2004年以后,我国山东、江浙等地一些压榨企业在大量进口大豆、棕榈油后,低价抛售套取现金,再把这些现金放入民间“高利贷”或进入房地产市场,利用信用证90天甚至180天的账期赚取高额利息收入。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油脂油料的贸易融资规模伴随产业发展日益扩大,截至2014年,我国棕榈油的进口量中,约60%为融资性贸易;进口大豆贸易中,约40%为融资性贸易进口。这种贸易融资行为,无疑放大了中国油脂油料的进口需求,扭曲了市场供需格局及价格关系,无形中也助长了食用油产能过剩的局面。由此,欲去除产能,首要便是规范市场,加强贸易型融资交易监管,减少融资性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也发现了贸易融资在市场中的弊端。其不但使我国大豆、棕榈油等进口量被动增加,也会无形推高国际市场价格,压低国内现货行情。这不但使国内相关产能被动过剩,也会使国内外出现行情上的背离,使国内相关行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于是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部分金融机构对于铜、棕榈油等信用证的开立更加严格,而到了2015年,部分贸易融资企业进口大豆的信用证也已经难以获批,这使得国内以融资贸易为主的公司的大豆进口减少,甚至部分企业的进口大豆业务暂停。

贸易融资被逐渐挤出市场,使我国大豆、植物油等进口贸易更加正常化,也使得国内食用油企业的生产走向正轨。尤其国内的龙头性企业,在正常的贸易流下,其规模优势逐渐显现,各地近几年新增的过剩产能,尤其中小型企业,必然会面临逐步被淘汰的命运,这将使国内食用油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靠近,并利于我国食用油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基本面:供给大于需求1.国际:油脂油料供应充裕由于种植收益良好,且近几年几无大的灾害,全球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大豆、菜籽等油料产量也呈现逐年递增态势。目前来看,全球大豆产量已经稳居3.2亿吨之上,同比增长5.43%。其中,2015年南美大豆总产达到17200万吨,较2014年净增1800万吨,增幅高达11.68%。而2015年美国大豆产量有望达到10600万吨,为历史次高产量。

全球大豆产量(千吨)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由于全球大豆丰收,各大豆主产国年度结转库存数量也创出新高,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处于28.04%,为历史次高水平,但与最高的28.18%相当接近。就目前来看,由于巴西大豆种植收益依旧理想,2016年其播种面积与产量仍有提高可能。除了大豆以外,虽然今年加拿大、欧洲地区遭遇了一定的天气灾害,但油菜籽产量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全球植物油产量创新高(千吨)由于全球油料丰收,进而使得全球植物油产量连年增长,尤其2006年以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仍处于丰产期,其产量连年增加,使得全球植物油供应充裕。数据上看,2015年全球豆油、棕榈油、菜籽油、棉油、花生油、葵花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等9大植物油产量将处于1.8亿吨,较2014年增加约600万吨,约为2002/2003年度产量的两倍。

2.国际:生柴消费是新的增长点全球植物油消费创新高(千吨)目前来看,食用油只有两方面的消费用途,一方面为人口食用,另一方面是转化为工业消费,即用于生物燃料,替代工业能源燃料。与产量增长图形类似,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植物油食用消费也不断提高,其中2015年全球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处于1.36亿吨,较2014年的1.26亿吨略有增加。然而,若要将不断增加的食用油产量完好消化掉,仅仅依靠食用是远远不够的。

植物油工业消费量(千吨)由于石油储量是有限的,因而全球在不断寻找新的清洁、且能高效替代原油的能源燃料,最近几年生物柴油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原油价格从历史上近150美元/桶落至低于50美元/桶,但生物柴油消费量未有实质缩减。

就2015/2016年度来看,植物油的工业消费量便达到4156万吨,创出历史新高,为2005/2006年度的两倍,也明显高于2014/2015年度的3944.3万吨。

全球豆油工业消费量(千吨) 全球棕榈油工业消费量(千吨)全球菜油工业消费量(千吨)随着生物柴油燃料不断被认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其中,马来西亚政府早已计划将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由7%提高至10%。而印度尼西亚政府也已经于2015年中期,对出口棕榈油征收30~50美元/吨的费用,用以补贴生物柴油产业。此外,美国环境保护署也表示,将在2015年、2016年的生物柴油用量分别由2014年的16.3加仑提高至17亿加仑和18亿加仑,这些政策无疑都将有利于全球食用油的消耗。

全球植物油期末库存略降(千吨)由于全球大豆、棕榈油等产量持续增加,全球的植物油库存也持续多年维持高位,自2010/2011年度开始,全球9大植物油期末库存量长期处于1500万吨以上水平。只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生物柴油等技术的应用,食用油的工业消费有所增多,相应地将减少产量增加所带来的增幅。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全球9大植物油结转库存将处于1734万吨,低于2014/2015年度的1855万吨,亦低于历史最高的2013/2014年度的1869万吨水平,年度结转库存为连续第二年降低。

3.国内:食用油产量持续增加尽管我国自2007年开始对大豆、菜籽、棉花等实行临时收储等政策,但国家对于玉米、水稻、小麦等三大主粮的支持力度更高,并且随着国际油脂油料供应走向过剩、价格低迷,国内各种油料的种植收益下降明显。自2008年开始,我国大豆、菜籽等种植收益逐渐降低,其已远远低于玉米和小麦等的种植收益。

国内种植户收益下降,国产大豆、棉花等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其中,国产大豆2015年种植面积为610万公顷,较2014年的680万公顷减少70万公顷,而较2009年的919万公顷减少301万公顷,减幅超过32.7%。

我国主要油料面积变化情况(千公顷)我国主要油料产量变化情况 (千吨)而油菜籽及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虽然未有大幅降低,但种植面积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花生2015 年种植面积在470万公顷,较2014年的460.3万公顷变化不大;而菜籽2015年种植面积为730万公顷,较2014年的758.8万公顷减少28.8万公顷,而与2009年的727.8万公顷相接近。

从产量来看,种植面积的降低,同样是大豆、棉籽等产量出现减少。其中国产大豆产量在2015年降低到1100万吨左右,而在2009年大豆产量还处于1500万吨附近。同样,国产棉籽产量也由2009年的1200万吨左右,降低到2015年的918万吨。而菜籽、花生等产量却未有大的变化,这也使我国对进口大豆、菜籽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进口油料主要为大豆 (千吨)由于国内大豆、棉籽等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由此,最近几年我国的油脂油料进口量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预计将达到7600万吨,比2014年增加470万吨,将为2008年的两倍。而我国菜籽的进口量预计也将达到400万吨,为近几年高位。

食用油供应增长来自产量 (千吨)由于过去几年国内食用油价格低迷,且大豆、菜籽等油料进口大幅增加,以及融资棕榈油等贸易一定程度被挤出市场,我国食用油进口量有所缩减,其中2015/2016年度植物油进口量将在765万吨左右,比2014/2015年度减少12万吨,较历史最高的2012/2013年度的1002.8万吨减少23.7%。

国内食用油产量增长情况(千吨)从数据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国内植物油供应来自于产量的增加。

2015/2016年度,豆油产量预计在1380万吨,约为2006/2007年度627.5万吨的两倍,较2014/2015年度仍增加54.2万吨。而菜籽油产量虽然没有增加,但仍处于663万吨较高水平。此外,棉籽油、花生油等产量也较为稳定。

4.国内:食用油消费走向平稳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高于世界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且整体人口数量仍呈增加趋势。人口多,食品消耗量便较大,这自然会使食用油的消耗不断增加。只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食用油消费从总量的高位,正在向高质量转移,即较高端的食用油消费量逐渐增加,占据的消费份额逐年升高。

虽然我国高端食用油的消费逐渐增加,但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依旧位居前三。虽然我国人口众多,食用油的消费增量依旧刚性存在,2015/2016年度预计我国食用油消费将处于3406万吨,较2014/2015年度的328.6万吨有所增加,但我国食用油消费增速在2011/2012年以后持续处于3%~5%之间,且最近3 年一直处于3%左右。而豆油等主流食用油的消费一度出现负增长,这表明,我国的食用油消费正在趋于平稳。

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已经走稳,而从消费构成来看,家庭烹饪和餐饮业消费,依旧是我国食用油消费的主体,约占国内食用油总消费量的69%左右,而非食品等工业消费约占15%。

由此,国内餐饮行业的经营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体现出食用油的消费状况。不过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诸如“清盘行动”等反对铺张浪费的餐饮习惯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食用油的消费得到降低。

整体来看,国内食用油市场仍处于供应充足、去库存的阶段。不过,融资性棕榈油贸易逐渐减少后,其库存得到很好释放,这也使豆油与棕榈油间的价格差回归到正常水平。不过,与国外食用油价格比较来看,我国食用油价格依旧低于国外。由此,我国未来食用油的供应仍将依靠油料的压榨来完成。

(四)政策面:农业政策变动频繁1.产业结构布局与政策导向我国《粮食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提升当地大豆油加工产业水平;在长江中下游和西部油菜籽主产区,黄淮海花生主产区,黄河、长江流域和西部棉籽主产区,西部葵花籽主产区,发展一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大型加工企业,在长江中游及淮河以南地区,大力发展油茶籽油等木本植物油加工。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居民对于食用油的消费存在较大差异,而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在油脂油料生产、加工产业布局方面提供了政策引导。2015年开始,中央财政明确将通过对产油大县奖励政策,继续支持各地发展油料产业,支持地方加强油料生产能力建设,通过优化油料生产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油料产业化经营,加强市场调控等措施,提升油料综合生产能力,并重点向产区倾斜。

2.收储制度逐渐取消转向自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后,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暴跌,我国首次启动大豆、油菜籽等托市收购政策,旨在保障国内农民的种植收益。但经过近8年的收储之后,国内的大豆、菜籽等播种面积并未稳定,且国内农户的种植收益依旧较低,加之带来的是庞大的储备供应压力。由此,自2014年开始,我国结束了临储大豆的收购政策,而转变为目标价格直补政策。2015年的菜籽收储政策也转变为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收储政策,不再给菜油加工企业补贴。国内临储政策的转变,也意味着,国内植物油市场步入了全球的市场化阶段。

临储大豆数量与价格 3.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对于国内食用油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散装植物油的消费逐渐减少,包装油等食用油逐渐成为消费主流。目前来看,国内城市人口已经多于乡村人口,包括方便面、小包装调和油、色拉油等消费逐渐取代乡村散油,并且城乡的餐饮行业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此外,城镇化的发展,也利于各地人民融合,并会使豆油由沿海和东北向内陆转移,使菜油自长江沿区向沿海地区延伸,而类似山茶油、橄榄油等高端油脂也将逐渐得到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4.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重视随着全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镇进程的不断推进,食品健康逐渐被重视起来。加之近几年时常出现的地沟油、劣油方便面、转基因讨论等,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居民在选择消费品时,更加重视安全问题,而已经不再是仅仅以价格为标准。从近两年的国家相关政策来看,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几乎成为每年3·15的重头,并且在进出口方面,国家也相继出现退回、销毁转基因玉米和DDGS等事件,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国内食用油等向安全化消费转变。

5.“金融支农”政策成亮点今年我国股市异常波动,国家连续出台相关刺激政策,深查各种违规交易,甚至腐败行为,这一系统性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国内农业各个品种。为了稳定市场,促进国内农业发展,针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国家的支持政策在下半年密集出台。

8月,国务院、农业部、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相继出台多份农业支持政策文件,从支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规范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入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其中,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文件中“金融支农”的一些新提法、新突破成为政策亮点。

从既往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无非就是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最低收购价和临储价格呈现刚性上浮趋向,使得国内外主要农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进口压力骤增,补贴空间越来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制约,现行调控方式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2014年,国家首先取消大豆和棉花的临时收储政策,同时开展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而2015年,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重点和实施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让市场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8月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让“金融支农”的力度达到了新高度,“农业信贷”、“农业保险”都被提上日程。 (一)政策转变,食用油必然市场化自2008年开始进行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后,我国大豆、油菜籽价格不断被抬高,这不但挤压了压榨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资金,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巨大的无形浪费。

虽然2014年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转为目标价格直补政策,但并没有有效刺激农户的种植与增加收益,而面对庞大的需求以及国储库存,市场化必然是最终选择,这也将使国内食用油等下游产品与国际接轨,行情、贸易联动。

(二)遏制融资贸易,恶性竞争减少自2013年开始,我国开启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的存款利率管制,短期看对食用油行业影响有限。但中长期看,这将有效遏制贸易性融资,2015年的大豆与棕榈油融资贸易已经明显减少,这不但使国内食用油行业开始了良性运转和进出口贸易,也使得国内的食用油和原料等贸易市场化、公平化,减少了不必要的恶意竞争,使整个食用油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粮食安全,社会重视程度提高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并明确指出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开始向“有保有放”的方向发展。而除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外,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健康饮食,被社会广泛关注。

2015年国家在审批进口的转基因品种方面,已经更加严格;并且在进口大豆、DDGS、玉米等方面,也更加注重流向问题。此外,打击“地沟油”、“口水油”等违法事件,相关部门仍不遗余力。因而,未来国内食用油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向安全化、规范化、健康化迈进。

(四)进口依存度高,产能缓慢整合由于我国大豆、菜籽政策转变,农户的种植收益降低,而随着市场化趋势的到来,国产油料难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于是油脂油料的进口量还将继续维持高位。与之形成一致的是,我国的食用油行业产能亦将维持过剩状态。

只不过,在逐渐去除了融资贸易,以及市场化之后,食用油企业的整合也将缓慢展开。食用油的生产、贸易向有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的央企、知名外企倾斜将不可避免。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国内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与壮大,也更有利于参与国际化竞争。此外,食用油在能源燃料领域的份额也将逐渐增加,这不但有利于有效去除食用油过剩库存,使农产品更加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国内外清洁能源的发展。

(五)高端小包装继续挤占散油市场目前,北京、西安、青岛、昆明等国内较大型城市出于食品安全考虑,均已明令禁止销售散装食用油。而随着近几年安全饮食观念的加深,小包装油成为日常家庭消费的首选,这使其在食用油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增加。并且,米糠油、玉米油、葵花油、茶籽油、橄榄油等多品种食用油、调和油,以及金龙鱼、鲁花、福临门、多力、龙大等多种品牌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开始明确规定,食用油的转基因加工原料,必须在包装上进行标注。

而国内企业若要成功抢占市场份额,除了积极有效的宣传之外,益于消费者的产品和口碑则更加重要,这对于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食用油行业向产业化发展过渡虽然近几年存在去除产能、发展品牌等路径,但各粮油集团实际上仍旧是在依靠进口国外的大豆、棕榈油,用同样的原料生产不同品牌的食用油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差异。

随着食用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食用油企业只有延长自己的产业链,将种植、贸易、物流、加工等各个环节打通,实行加工的产业化,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保障利润。过去几年聚龙集团等油脂企业在东南亚、非洲建立棕榈油基地,重庆粮食集团等粮油企业在南美洲购买土地、种植大豆,中粮集团兼并来宝农业,实现全球化的产业链整合,这都标志着我国的食用油行业正式步入了产业化的发展时代和必然。


[责任congress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