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突破口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农业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近日,中国农村经济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峰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样也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宏观机遇,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亟须从生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国之挑战 企之契机

“我国粮食产量11年连增,但是粮食进口也是11年连增,几乎所有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是净进口,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对企业界人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柯炳生认为,农业企业将在我国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

此前,柯炳生曾在世界马铃薯大会上谈到,中国对粮食的需求每年大概以2%左右的速度增加,这引起了世界马铃薯大会公司主席大卫·汤姆森的注意。大卫·汤姆森评述道:“中国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在我们很多西方国家觉得是梦寐以求的机会,因为有需求,企业才有机会。”

“我赞同他的看法,对一个国家来说,如何平衡供求关系是一个挑战,但是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机遇。”柯炳生说。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很多企业经历起伏。但柯炳生坚持认为农业企业“就整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他的理由是,人口不断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不断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每天都在增加”。

“这是农业企业跟很多其他行业,诸如房地产、电子产品、汽车等不一样的地方。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之内,需求增加这种趋势不可扭转。”柯炳生认为,这种需求既包括数量的需求,也包括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并且这些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比较快。

“所以对农业企业、农业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宏观机遇。”柯炳生说,“能不能抓住机遇,取决于每一个企业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对市场的把握。”

生物工程潜力待挖掘

除了关心农业宏观问题,柯炳生更关心从科技层面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这其中涉及太多科技问题的研究。”柯炳生说,“我觉得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科技是值得特别关注的,这就是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和信息科学,要说成‘化’的话,就是生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

“现在无论是作物还是动物,品种是一个问题。然而,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现代的生物手段非常好地解决。”柯炳生举例说,抗虫、抗旱的问题是困扰许多育种科学家的难题,如今借助生物工程可以很容易实现。比如找到一些抗旱玉米品种,通过生物工程可以使玉米抗旱的性能更强,每年将大量减少损失。

中国农业大学在玉米育种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针对杂交玉米的育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去雄的问题,该校科学家通过一项生物技术研发出一种新的产品,能够让玉米雄性不育,该项技术正在产业化过程中。

“这就不用在杂交育种的时候剪穗了,每年创造的价值非常大。”柯炳生称,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生物工程技术的运用将帮助科学家解决一系列难题。

机械化脚步需加快

柯炳生指出,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正成为更大的挑战。并且,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不像农药化肥,“它是刚性的,只能增不能减”。

农村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外出务工工资水平决定的。近五六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已经翻了一番,这使得农产品的劳动成本不断增加,推动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柯炳生说,如此一来,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就缺乏价格竞争力了。

而这种弱势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广西甘蔗的收割成本已占到市场价格的30%左右,内地人工采摘棉花的成本已占到棉花价格的40%左右。”

“这对农业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有位教授在河南做棉花研究,我劝他不要在河南做棉花研究了,因为河南棉花的面积是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再过几年就找不到种棉花的了。”柯炳生说。

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一直是中国棉花主产区,然而近年来因为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技术要求较高的棉花种植耗费着大量劳动力,逐渐失去主产区之势,植棉面积一降再降。反观可以大面积实行机械化的新疆棉区,已经从10年前仅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0%提升至60%。

“现在华北主要种什么了?小麦、玉米。因为这两种作物更容易实现机械化。所以,机械化的进程会逐渐加快,我们在考虑产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机械化生产。”柯炳生说。

“互联网+农业”方兴未艾

作为一种新技术理念,“互联网+”在农业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柯炳生认为,农业信息化方兴未艾,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信息化在生产领域,无论是种植业还是畜牧业都有很大发展潜力。”柯炳生举例说,中国农业大学在南方一些地方鱼虾养殖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加氧技术,替代了人工增氧。除此之外,还有现代化畜牧养殖场、现代化设施园艺等,光、温度、湿度等的控制都可以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

而对于经营企业而言,信息技术无论从生产资料的供给还是农产品的销售,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农民购买种子、化肥,最怕买到假种子、假化肥,而有了互联网溯源,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种子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销售种子,种子直接就可以追溯,可以避免假种子管制上的很多问题。同样,化肥农药、农产品的销售也有类似的情况。”柯炳生指出,现在很多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实现全程追溯。

柯炳生说,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助力有志回乡的年轻创业者。“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到农村把土特产收集起来,然后通过网上销售,可以形成规模效益,具有非常好的市场潜力。”

互联网同样为消费者提供着便利。“互联网于消费者不仅仅意味着网购。”柯炳生称,有些研究机构通过网络研究消费者的采购习惯,从而研究消费者的饮食结构,然后将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健康情况联系起来。“这种经营思路非常好。类似这样的大数据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进行健康食品消费。”

“‘互联网+’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很新的领域,有很多方面、很大潜力值得企业家和科学家们结合,一起研究发掘,通过‘互联网+’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真正地平衡产需供求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一定能够不断发展。”柯炳生总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