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共生的智慧
8月3日,第四届亚洲大学生环境论坛开幕式在越南国立大学举行。开幕式结束后,参加论坛的同学们与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合影撰文:陈婧 摄影:陈婧
大学生们到达越南下龙湾世界自然遗产区 撰文:陈婧 摄影:陈婧
在吉婆国家公园,同学们走访了一户生活在“缓冲区”的当地居民撰文:陈婧 摄影:陈婧
结束一天行程的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之余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撰文:陈婧 摄影:陈婧
8月4日是第四届亚洲大学生交流环境论坛的第二天,越南国家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阮孟夏博士(Dr.Nguyen Manh Ha)在他的讲座上受到了挑战。
“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是今年日本公益财团法人永旺环境财团主办的第四届亚洲大学生交流环境论坛的主题。阮孟夏博士讲座的主题是介绍越南菊芳国家公园(Cuc phuong National Park)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他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亚洲6个不同国家的72名年轻人的尖锐提问。
“对于偷猎盗猎,事实上包括越南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法律上非常完善、标准也制定得非常高。但是,这些法律却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您认为,我们是应该将法律标准定的低一些以便执行,还是要保持相对高的法律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呢?”来自中国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彭雅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马来西亚,我们也有与越南类似的生态保护区,越南采取的做法是将保护区核心区的人迁移出来,而马来西亚的做法是保持保护区内居民和自然的原始的状态。您认为哪种做法更好?”这是马来亚大学主修科学技术专业的莫哈末萨利赫·穆罕默德的疑问。
在阮孟夏博士看来,这些年轻人的提问都“非常好”,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和谐相处——而这“共生的智慧”正是来自6国的年轻人在越南的6天行程里要亲身去探索和找寻的。
关注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议题
参与此次论坛的72名学生代表来自各自国家著名的高校——中国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越南国家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
论坛的行程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亲近自然、学习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8月4日,学生代表们来到越南第一个国家公园——菊芳国家公园。这一国家公园位于河内西南方向160公里,设立于1962年7月,跨越宁平、华平、清化3个省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科研活动、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是该公园设立的三大目的。
这里典型的热带雨林风貌让来自韩国的李晋英(Lee Jin Young)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并没有期待能看到这么大的国家公园。这里非常特别,我在韩国从来没见过类似的公园”,李晋英说。来自清华大学的柏瑞乔也对原始森林印象深刻,“这里真的非常贴近于自然。”
在热带雨林穿行一阵以后,同学们来到设于菊芳国家公园中的灵长类动物救助中心,来自德国莱比锡动物园的保育员约瑟芬·阿拉瑟(Josephine Alaze)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目前在救助中心保育的濒危灵长类动物的情况。
“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是因为有的物种只在越南有,只能在越南养育。”约瑟芬·阿拉瑟的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一个大道理——在生物多样性的保全是全人类的议题,并不分国界。约瑟芬·阿拉瑟说她和她的同事全年会轮流来到越南支援这里的工作,她说,目前这里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短缺”,许多同学将这一问题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随后,同学们又来到海龟保育中心。这里的景象也让来自柬埔寨金边大学的青年教师苏瓦(Chansopheaktra Sovann)印象深刻。看着保育池中悠闲的乌龟,这位同样来自发展中国家的29岁年轻人说,“要知道这里的每只乌龟如果放在黑市上贩卖的价格都可能超过数千美元,而且它们体积很小,如果真的有人存心想要偷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他们现在却安全又悠闲地在水中游泳,这让我印象深刻,我希望在我们的国家也能做到这样。”
8月5日,大学生们到达越南下龙湾世界自然遗产区,观察了下龙湾的地形、地貌与海景,并考察了有典型喀斯特溶洞风貌的天宫洞。下龙湾于1994年和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次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秘书长阮黄知教授向大学生们介绍了下龙湾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生态保护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在于“人们的观念”,“这需要通过教育等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在座的青年能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除了自然保护区,让韩国学生金泫雅(Kim Hyunjae)更感到对自己想法产生影响是亲身走访越南当地老百姓的经历。
8月5日,同学们到达了吉婆国家公园(Cat Ba National Park)。在国家公园中心的“核心区”与外围“人类活动区”之间设有一个“缓冲区”,居住在这个地带的人们的生活或许能最直观的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自韩国、日本的同学对于这次走访的经历感触颇深。“你知道,韩国在亚洲已经算是发达国家,而我们在这里走访的居民家庭全年的收入才2000美元左右,这让我感到有些吃惊。”来自金泫雅说。
同样来自韩国的李晋英也有类似感触。“来这里之前,我非常确信保全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无疑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当我来到这里以后,我开始理解这里的人了。”
李晋英和小组成员走访的“陈洲公社”所在的村庄今年遭遇了43年来最严重的洪灾,靠天吃饭的村民所种的庄稼地、花生地都被洪水毁于一旦。“因为洪水,他们可能会面临挨饿的危险,所以当他们没有别的选择的时候,他们只能去森林里伐木或者盗猎。政府其实应该支持他们的生活,不能把责任都让当地人承担。”李晋英说。
来自日本的松村雄太也发现当地人缺乏来自政府的支持是当地生态多样性保全面临的一个隐忧,而且他认为倾听来自当地居民的声音至关重要。“这是我第一次和越南的当地人对话,以前我们可以通过读资料、查阅互联网了解一些情况。但是当你真正和他们对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信息。”松村雄太说,“我认为,对于这里的居民而言,缺少来自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他们面临的严重问题。我认为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对于保护本地的生物多样性而言非常重要。”
协调发展让我们“得到更多、失去更少”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真的可以平衡发展吗?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真的可以做到吗?”看得越多,这越来越成为萦绕在柬埔寨女生库姆(Koum Raksmeymony)脑海中的问题。直到8月7日,她终于找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8月7日,大学生们来到了董富村。在这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农业环境实验室的井上果子博士正在试验一个有机水稻试点项目。
井上果子博士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名为“在现实中我们如何能协调社会、经济、自然与文化——来自董富村的经验”的讲座。
董富村的面貌相较于之前同学们参观过的其他乡村而言要显得干净、整洁得多,这也是为了种植有机水稻而必须保持的无污染环境。在来自日本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村里建立起了一套有机水稻种植机制。由于缺少资金购买机械,这里的生产全由村民手工完成,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村民们依然对有机水稻生产的每个流程一丝不苟。同学们来到董富村都品尝到了不施用化肥的有机米饭的“Q弹”滋味。
事实上,有机水稻项目在董富村的推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真正说服村民的还是经济效益。“一公斤普通大米的售价大概是1500越南盾,一公斤有机大米的售价却可以卖到3200越南盾”,实实在在的实惠让村民们渐渐接受工序要复杂许多倍的有机水稻种植。
“这太棒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项目”库姆说,“这个项目既对环境有利、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消费者的健康也有利。如果可能,我想把它引进到柬埔寨。当然我不能一个人实现这件事情,如果有机构能将这个项目引进到柬埔寨,那么就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能提高柬埔寨的农业科技。我想,这就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的方式。”
库姆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也许无法做到发展与环境“五五分”的平衡,“但通过一些方法,让我们‘得到更多、失去更少’,这是有可能的。”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这或许是所有来自6个国家年轻人的共识。库姆说,“我们有共同点,我们都来自亚洲,我们都面临一样的问题。在环境问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而各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无疑会帮助大家讲这艘同舟共济的“船”开得更平稳。
柏瑞乔就读于清华大学全球环境领导力班二年级。她认为,参与这样的青年交流活动非常有价值,将环境外交当作专业的她说,“你必须知道其他国家的人对环境问题是怎么看的,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的。而且你还要学会怎么和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当你理解其他国家的处境后,你在制定环境外交策略的时候就会更为其他国家着想,制定出的决策也会让别国更容易接受。”
学习环境科学的库姆则认为,即使大家来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也不妨碍大家分享经验。“互相理解、互相倾听经验与教训,非常重要。保护环境需要很多参与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要发力,我们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我们可以找到共识和共同目标,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来自韩国的金泫雅和李晋英也乐于分享自己国家的经验。“事实上韩国在环境保护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也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我本人就参加过政府组织的青年代表团去德国参观考察,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李晋英说。金泫雅则举例说,“在韩国有一些环境咨询公司,专门为一些企业提供环保解决方案。此外,我听说5年内韩国要出台一项政策,以后每个工厂都要配备一名有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相关证书的专职人员任职。我想这些也许是可以供其他国家参考的政策。”
来自马来西亚的萨拉瓦娜(Sarawana Muthu Thanaletchumi)则说,不仅在“生态多样性”专业层面上,她从来自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身上学到很多,在与“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她还深刻的体会到了“文化多样性”的有趣。
“日本的同学在他们咳嗽时会特别注意遮住嘴,以免影响到别人。柬埔寨人很喜欢热情地打招呼。韩国人很开朗,喜欢唱喜欢笑。中国人很漂亮,在自己开口表达意见之前会很乐于先倾听别人的意见。越南人会很认真的解释他们要表达的意思。”这是萨拉瓦娜从其他国家同龄人身上观察到的一些小细节。
“年轻人是每个国家的未来领导者。当我们互相了解后,日后当我们成为领袖时,我们就会有更广的视野——这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分享唯一的世界,我们在同一条船上。”萨拉瓦娜说。
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教育做起
“如果不是现在,那么还要等什么时候?如果不是我们来行动,那么还等谁行动?”这句有力的话,出自柬埔寨的库姆这位娇小的女生。
那么年轻人究竟可以在生物多样性的保全中做些什么?
8月9日,在第四届亚洲大学生交流环境论坛的闭幕式上,12个小组的报告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有一个老生常谈的共识是——“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从小处做起。不要等政府来安排所有事情,不要等法律来强制。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因为这是你的家。”马来西亚的萨拉瓦娜是这样想的。
教育,是另一个普遍被给出的答案。
“环境保护不局限于上课,事实上,它无处不存在于你的生活。年轻人可以做到教导比我们年龄更小的少年儿童,告诉他们保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看到别人破坏环境时,要勇敢地出面阻止……”来自越南范秋她(Pham Thi Thu Ta)说。
“我觉得比起法律强制,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我认为,如果从五六岁开始教导小朋友,要让他们知道在公园里应该怎么做、种树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知识。”萨拉瓦娜说,“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杀害一个人是不对的,那么他们也应该知道‘杀害’一棵树、一朵花也是不对的。教育会对一个人产生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