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增产增效从示范走向大田

“车队现在穿行的是我县东部武城镇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的核心区域,该示范方是我县积极整合国家千亿斤粮食、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重点打造的大方田。”伴随着讲解,一片整齐划一、长势良好的玉米方田映入记者的眼帘。

近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武城)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宣布:“通过技术集成,武城十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核心区‘万亩吨半粮’示范片小麦加玉米平均亩产为1547.1公斤,实现大面积吨半粮。”

据悉,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一个落地项目。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介绍,该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包括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重点在山东省、安徽省、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县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

悄然转变的“绿色奇迹”

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隔京杭大运河与河北省相望,总面积748平方公里,耕地74万余亩,人口40万,是德州市三大粮食主产板块之一。

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

数据显示,国内粮食价格比国际水平每吨高约900元。全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每亩耕地农药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3倍。农工年使用量130万人,超过中国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陈萌山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引起的,需要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需要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高效产出。

“武城县通过和中国农科院的合作,坚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大力开展‘万亩吨粮、全年十万亩吨半粮’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攻关,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德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院地办主任高玉林说。

专家在德州武城县武城镇测产显示:在10亩的超高产攻关田中,初步测产亩产超过1000公斤,一般比当地亩产高300~400公斤,亩增收400元,亩节约5个工,节本400元;在1000亩的示范田中,初步测产亩产达到850公斤以上,一般比当地亩产高150~200公斤,亩增收200元,亩节约5个工,节本400元。

如今,一场由高产创建带来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品质显著提升、生产方式悄然转变的“绿色奇迹”,正在武城的沃土上高歌猛进。

技术集成:1+1>2

走进武城县武城镇东小屯村农民李庆双的1000亩玉米地,地旁竖着醒目的宣传牌引起了考察团的关注,这是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邱德文团队研制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看着两侧长势有明显区别的玉米田,邱德文向记者介绍,两块对照田一块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另一块用农药防治。结果用赤眼蜂防治的地块玉米被害株率比对照田少了一半,而两种防治方式成本几乎相同,仅此一项技术平均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1公斤。

年初,为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产地环境的安全,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并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该项集成技术达到了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黄长玲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它实现了增产10%以上、节约成本10%以上、增效10%以上、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10%以上的预期目标。

此外,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研发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也应用到全县农技推广中。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有县级技术指导员72人,每人负责指导科技示范户10户,全县建立科技示范户720户,每户辐射带动20户,进而辐射带动全县14400户农民直接通过平台与专家交流,获取农业高新技术。

陈萌山对此评价道:“该技术集成的强度大,改进了过去由技术不配套、技术不集成,而导致的推广效益差、转化率低的问题。”

看着玉米的长势好于往年,李庆双很高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学种田,我听专家的。”

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看来,这样的模式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是多项技术的集成,还是多研究机构专家的集成、土地整理等项目集成的结果,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示范田走向大田是关键

无疑,要想让大规模农田都能应用类似的技术组合,实现“吨半粮”的增产目标,需要加大技术的示范推广。

“怎么让农民掌握技术?从示范田走向大田,如何可复制、可推广?”这一系列问题是马淑萍所关心的。

“节本增效增产的效果,不只是专家说得好、方案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农民说好才好;也不只是专家说技术先进有用,更重要的是农民说管用。”陈萌山说。

农业部科教司副巡视员杨礼胜指出,让农民成为老板,这离不开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据悉,该项目形成的技术模式就是在合作社生产基地上,合作社社员进行实地操作;在其他试点均落实在大农户的流转土地上。“技术模式示范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农民们眼见为实,他们来年将纷纷效仿推广使用。”黄长玲说。

同时担任武城县为民粮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李庆双向记者表示,来年合作社考虑加大土地流转面积,“通过今年的示范,会有更多的社员使用这项技术”。

武城县农业局局长张学丰介绍说,目前,武城县东部10万亩、西部5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已通过省市验收,计划到2017年建成东部20万亩、西部10万亩大方田,确保占全县粮田总面积的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