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网友讨论“转基因陷阱”

与网友讨论“转基因陷阱”

5月19日,我写了一篇博客文章,从产业视角提醒种子企业不要落入“转基因陷阱”。8月13日,懒1虫给我留帖,说“转基因陷阱把张老师给陷进去了!”我回复说:要听取不同意见。如果连我这样中性的意见也不想听,那你就只剩下孤芳自赏了。中国的转基因之所以没做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科技人员太自以为是,视民众为愚氓。如果态度虚心,平等对话,何至于如此被动?说到底,以利益作背景;但利益化倾向使自己的同盟者越来越少,这要引起警惕。

我的合作者Cindy是个支持转基因的投资专家,她的言外之意,技术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孟山都的转基因商业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面向未来,不得不实事求是地调整商业模式。

Cindy提供了中肯的意见,她告诉我,随着转基因技术扩散,美国质疑转基因的人在逐年增多,更由于技术市场趋于饱和,孟山都也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容易赚钱,于是早早就谋划调整商业模式。而中国有一些转基因“技术迷”,过于迷信技术力量,却不肯抬起头来看一眼产业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也不大尊重其他领域的专家。这恐怕是你们今后需要自我改变的。

孟山都的战略眼光比较长远和独到,关键是对产业技术链的设计很务实,而且未雨绸缪,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谋划着购买育种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了延长产业链,他们至少收购了14家种子公司,现在又谋划着购买农化公司,意在改变商业模式,继续延长产业链,牢牢抓住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为了研发生物技术,他们曾经放弃,现在又以巨资重新购入农化产业,这些都是在调整商业模式!

孟山都的另一个战略眼光也很独到,就是瞄准中国和印度市场。既然孟山都的生物技术产品在传统大豆和玉米市场已接近饱和,他们就盯住世界其他潜在市场,首先盯住的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经济迅速腾飞的人口和农业大国,只要这两个国家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并产业化,孟山都放缓了的商业模式便被激活。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也是对我们技术研发能力的考验。如果我们的竞争力不够强大,那就去制定一个实事求是的产业发展战略,才能不被拖入孟山都的战略陷阱,种子企业也才会信任你们。

国内转基因“技术迷”需要想一想如何实事求是地做活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实事求是地反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发的得与失,然后正确定位产品链。中国的事情没干好,甚至失去一些机会,原因在自己,而不是因为民众反对你!

从产业来说,转基因确是中性技术,但涉及到技术以外,特别是社会层面的因素,矛盾越演越烈。这个教训是深刻的。转基因陷阱那篇文章不涉及安全评估,但涉及种子产业的产品线和利益链。

转基因产业化涉及5个利益集团。即政府、科学家、企业、农民和社会公众。对待转基因的态度,5年前,应该是4个利益集团支持转基因研究,现在只剩下3个半,许多科技人员不再支持你们。而从政府方面来说,态度也在转变,企业则态度迷茫和摇摆。你们要冷静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局面,这是怎么造成的?然后实事求是地扭转不利局面。不要给别人扣帽子,与其散布令人生厌的“谣言”论,不如自己反思,为什么把同盟军给搞丢了?

种业人士普遍认识到,传统育种技术是产业主线(pipeline),但在中国却把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放到太高的位置,以至颠倒了生物技术与产业平台的关系。产业不接受片面性,也不会被华而不实的概念牵着走,因为他们不想被忽悠死。企业需要转基因,但要按照产业需求和当前实力,依产品链组织研发和生产,他们不会用支线代替主线,除非企业活着不耐烦。有没有企业把主次颠倒呢?有,那样的企业如今或者陷入绝境,或者主动退缩。是否参与国家生物技术项目,取决于企业的状态和未来预期。生物技术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撑,在产业政策有缺陷,常规育种和产业基础都还不牢固的状态下,万不可投入巨资做生物技术研发。

懒虫说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这看怎么理解。生物技术只是一个工具,不是独立的育种技术。从这个意义来说,中性的转基因技术是附属品。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是产品链的辅助技术,从产业角度,这些都不是独立技术,而是从属于常规育种主线(pipeline)的辅助线。明白这个道理,重新规划产业链,才能把中国的转基因做好。

既然转基因“技术迷”们忽视产业基础,那么种子产业该如何对待转基因呢?另寻出路,储备技术。需要强调,不管你怎么储备转基因技术,都应建立国际通行的转基因研发ETS监管创优系统。转基因研究必须专业化,不能顺手牵羊,不允许混合与交叉,要做到专用实验室、工作间、种子库和操作工具,还须特殊标记,全程施行条码和计算机数据管理,严格对应;种子转运,须严格按照规程办理。国内所有研究机构都没有建立上述操作规程,社会公众怎么能放心?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一家私营企业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这种状态导致政府管理机构和科学家都失去公信力。这是社会公众越来越不支持转基因的根本原因。

转基因科普不见得就能起很大作用,只有把上述这些属于科研道德,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重视起来,堵塞漏洞,告诉社会你们如何研究转基因,如何获得性状,如何获得、识别和筛选转化事件,如何管理所有环节,如何进行安全评估,这样社会公众才能打消疑虑。

不难看出,研究转基因的科技人员失了同盟军,又失去社会公信力,这是转基因研发遭遇的巨大障碍。克服障碍,就看你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产业平台,以及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这很难么?

;